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从“领收书”看同仁会镇江医院

2022-04-28 15:57 来源:京江晚报

今年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00周年,这所医院在镇江沦陷时期,曾更名为同仁会镇江医院。市民任先生收藏了一张“领收书”,可以反映当时的医院状况和时代背景。

老领收书很难得

图1

图1

领收书长12.7厘米(图1),宽9.3厘米。何谓“领收书”?应该说这是日文写法,中文意思是收据、收条,在中国讲这个词多半解释成发票。领收书上有一个花草线框,最上面写“科(何容英)殿,(8)月(13)日”。这里的“科”好理解,即医院各科,比如内、外、儿、妇科等;“殿”也好懂,按照日语习惯,“殿”一般用于人名或身份后,带有敬意。

下面是表格,让记者感到欣喜的是,虽然是日文,但字都认识。“科目”分为“药价、注射料、处置料、手术料、检查料、入院料、往诊料、书类”,很明显,这里的“料”就是收费。“科目”前面的都好理解,最后的“书类”有点疑问,一般译为文件、档案、资料,此处可能表示书面材料费用。这张表格只在“处置料”中写有具体金额,表格下还有几行字,写着“正ニ领收候也、金银、镇江新马路、同仁会镇江医院”,这里的“ニ”为日文中的片假名。

领收书右侧也有日文,不过夹杂着不少平假名、片假名,就不太好理解了。记者将能懂的短语抄录如下:“本票、共济会、其他、医疗费请求、大切、保存、证凭书、病名”,日语“大切”是指重要的、要紧的,还有重视的意思,整句话大意可能是对医疗费用的补充说明。领收书左侧为骑缝章,盖在半边“同仁会镇江医院”的字体上,纸张边缘为锯齿状撕痕,这表示医院还有存根。而这枚印戳也盖在了领收书中间,戳上写着“镇江医院、受领印”,并无“同仁会”字样。

我们知道当时镇江基督医院用的是英文病历,从这张领收书可见,同仁会镇江医院的各种单据可能都是日文。不过因为当中有很多汉字,所以中国人基本上能看明白,因此辨识度反而高于英文版。

当年是什么状况

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飞机轰炸镇江,镇江基督医院被迫暂停了所有业务,撤离镇江,仅留几名工友看门。基督医院在抗战初期,几度停停开开,林厚培院长也在1941年回美国休养,院务由德养和护士代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医院经济匮乏,维持至1942年5月,只能辞退了所有职工,德养和护士怀着极大的愤恨和遗憾离开镇江回国,仅留看门人,一切业务均告停顿。

1942年至1945年,日军特务部主办的伪镇江医院强占了基督医院,将其更名为“同仁会镇江医院”。日本人斋滕林一和黑泽文雄先后担任院长,条件好的病房楼3楼专门收治日本人,其余对中国人开放。虽然有100张床位,但大多收不满,业务十分清淡。当时,日本人希望中国的医护人员能留下来工作,但是包括张志清医生在内的所有中国医护人员全部辞职,没人愿意在日本人管制下的医院上班。

这种冷清恰好与之后张志清诊所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离开镇江基督医院的张志清虽然不上班看诊了,但慕名上门的病人却络绎不绝。张志清不忍心病人无处求医,索性在租住地仙鹤巷1号开了诊所。来看病的很多是没钱的穷人,张志清都尽心尽力救治。当然,同仁会镇江医院应该也收治了一些中国人。任先生认为这张领收书上的“何容英”,很可能就是中国人,其只在“处置料”上花费,应是小毛小病。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市民来说,仍有人愿意去那里看病。

同仁会是啥组织

1902年6月同仁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是一家以在中国及邻近各国普及日本先进医学、医疗为目的的医疗团体。其成立主要受两大社会背景影响:首先是日本国内为对抗欧美势力在东亚扩张而提倡的“清国保全论”,日本医学界受此影响,也开始呼吁医疗界的“大陆开拓”;其次是当时我国国内的学习日本热、赴日留学热,这其中学医的不少,日本医学界颇为震动。

图2

图2

“七七事变”以前,同仁会以经营医院为主(图2为老明信片上的同仁会青岛医院),之后则转为派遣诊疗和防疫班。日本战败后,美国联合军总司令部要求日本政府颁布“政党、协会、团体结成禁止令”,同仁会解散。从成立到解散的40 多年中,同仁会在我国开医院、搞调研、出版刊物,活动频繁。该会在标榜“医学普及和交流”的同时,随着日本侵华势力的扩张,逐渐接受政府行政指导,实质上演变成了一个协助日本侵略的医疗团体。

图3

图3

图4

图4

1927年,同仁会成立“华文医药学书刊行会”,将日本著名的医药书籍译成中文出版。总计有41册,大都是同仁会评议员北平大学教授汤尔和与其门下弟子翻译。在北京医科大学(前身为北平大学)的图书馆里,现藏有17册。其中在日本再版的有不少:《妇科学》第二版、《助产学》第三版、《儿科学》第三版、《泌尿器科学》第四版、《皮肤及性病学》第四版、《生理学》第七版等。从发行版本就能知道它们都是受欢迎的好书,巧的是,任先生正好有《助产学》第三版(图3)。这是一本381页的精装书,版权页(图4)写着“昭和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三版发行”,即1942年。该书“著者:木下正中,翻译者:汤器,校译者:汤尔和”,右上角还附贴标签,上面印“日本·东京、同仁会、有著作权、翻印必究”,可知同仁会确实对医学传播有过贡献。

与欧美争夺地盘

记者注意到,同仁会成立伊始,便展现出在我国医疗领域与欧美国家的竞争态势,这一特点在后期更为明显。近代欧美各国在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按照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以巩固其在我国的势力范围。以镇江为例,镇江基督医院被日军强占前,已经历二十年发展,虽有起落,但大体平稳。而同仁会的接收意味着对当时镇江卫生体系的深度介入和替代。

抗战前,同仁会采取多种扩张形式,成为日本在华最大的医疗卫生团体。在战时日本的对华卫生工作中,同仁会充当了主要执行人。同仁会各地诊疗班开展的“宣抚”,是当地日军“宣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仁会在沦陷区的防疫业务,则是日本细菌部队防疫功能的延伸;日本医师在“大陆医学”名义下进行的调查研究,为日本军政当局提供各种卫生情报。卫生工作是日本军政当局利用同仁会为代表的本国医界,在中国沦陷区内获取民心、保障自身卫生安全、发展殖民医学的一项综合工程,其目的是在沦陷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卫生体系。

图5

图5

任先生在网上找到一张“同仁会无锡医院”的“诊察券”(图5),日语“诊察”即看病、就诊。上面的“注意”为中日文对照:下面中文,门诊挂号时间为“中国时间:上午八时起至,下午二时半至”;上面日文,注明“日本时间”,正好与中国时间差一小时。还有附注:“星期日下午、纪念日,逢此日休诊,如逢急患者随到随诊。”1937年抗战前夕,同仁会在华的卫生机关,仅有4所直属医院,医师数十人;至1943年间,同仁会在中国沦陷区内的卫生机关,已达约70所,职员约5000人。在日军的武力支持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京鼓楼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等23家外资医院先后被同仁会接收,这其中就包括镇江基督医院,日本基本实现对沦陷区卫生体系的管控……

同仁会是时代的产物,它本来是一个民间医疗组织,致力于医学普及和文化交流活动,但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大,其配合殖民侵略的特征也越发鲜明。同仁会镇江医院的这段过往,虽然只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历史沿革中的小插曲,但至今仍让人深思。

(竺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