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推动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硬支撑”
市民在尚清台观看演出。王呈 摄
金山网讯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交给江苏的一项重要任务。镇江如何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如何将3000多年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转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的不竭动力?
9月15日上午,“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镇江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镇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市文明办、扬中市政府、丹徒区政府、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市教育局和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同志,详细介绍了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和亮点,以及下一步的具体举措。
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
作为“龙头工程”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镇江,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龙头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率,力争在建设现代文明上打造更多“镇江样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永忠说,我市突出“共建文明城市共享美好家园”主题,全面实施“思想引领提升、城乡环境整治、公共秩序改善、美好家园升级”四大行动计划、12个重点项目;系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社会幸福感。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4035个,构建形成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累计开展各类晚间活动620余场;持续擦亮“大爱镇江”品牌,彰显城市荣誉感。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7人,全市4041个志愿服务组织、64.53万注册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万余场等。
今年是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聚焦“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建设目标,以实干实绩交出合格答卷。
以高品质文化
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扬中市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江苏省、镇江市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以高品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扬中市政府党组成员陶建国介绍,扬中市高效运行各类文化场馆,持续优化服务、扩展功能,陈履生博物馆群获评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网络人气项目,扬中博物馆等入选省2023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大力实施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行、企业行”“文艺播种计划”,举办文化惠民活动672场次,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
扬中建立文艺人才引进机制,重启扬中锡剧团,坚持“以剧带人”“以演代训”培养模式,举办小戏小品创作比赛,创作的《秋果飘香》《阿旺的救赎》获省“五星工程”奖。连续打造《太平洲上》《郭克生》两部原创大型锡剧,获评省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新创剧目、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目等,其中《太平洲上》登上央视频道,成为叫得响、传得远的文艺精品范本。首创大型实境党课《初心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引发群众共鸣、赢得社会好评。
“中国河豚岛”品牌愈加响亮。兴阳村“村晚”入选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永胜村九狮图非遗展示馆开馆,并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遗守望空间。
行走在
文化润民的大路上
“丹徒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均创成国家一级馆和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丹徒区副区长盛莉莉说,丹徒区建成80个设施完善、服务暖心的文化礼堂,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同时,各级文化场馆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实行错时、延时开放。丹徒区图书馆、文化馆积极实施分馆建设,延展服务空间。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均入驻江苏文化云平台。
今年暑期,丹徒区创新打造“文化润民·与您相约”——2023丹徒文化时光嘉年华,共计举办38场文艺展演,吸引80多万人次观看。
4年来,丹徒区共选派100多名群文志愿者赴各地开展艺术培训1300余场次,服务村(社区)文艺团队和爱好者2万余人次。通过“乡村文艺播种计划”的实施,文艺人才得到挖掘和储备,创作和打造了扬剧《十八相送》,曲艺《双狮戏球》,舞蹈《伟大领袖毛泽东》《播种春天》等一批具有乡村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多次荣获市级金种子奖、优秀群文团队表演奖等。
建设高水平
“书香镇江”
全民阅读,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副局长赵舒介绍,市新闻出版局将全民阅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高水平“书香镇江”为目标,以打造“文化荣光 书香镇江”品牌为抓手,努力发挥阅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中的作用。
我市每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大力推广“阅读+”理念,在商场、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打造“文心书坊”,目前已建成1个示范点、15个阅读新空间,10月中下旬将再建成2个示范点。同时,设置了8个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设备,建成了“上河书房”等10多个城市书房,打造了“司机之家”等100多个阅读新空间,建成了7座“阅读e栈”,打造了“阅见西津”全民阅读示范街区,各市区设立了“农家小书屋”“埭上书屋”等600多个阅读微阵地,让群众能就近使用阅读设施、享受阅读服务。
市新闻出版局每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超5000场,辐射超百万人次。累计评选产生393名阅读典型、172个优秀阅读组织、1253名阅读志愿者、240个阅读志愿站,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找准教育主攻点
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健介绍,我市公共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名列全国第二、省对设区市高质量考核教育类指标全省第一。
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被誉为“镇江样本”;特殊教育在全国率先创立精准化“送教上门”模式;义务教育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初中位居全省第一、小学名列全省第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突破,稳居高位;镇江高职校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总分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中职组金牌数再获全省第一。此外,我市学生体质在省抽查学校自测上报数据与现场测试数据一致性检验中,镇江位列全省第一,且是唯一一个合格率达到100%的设区市,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优秀率为12.75%,位列全省第4。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镇江市获得45个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项目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健全现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吴银权介绍,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四个一”的成绩:创成了一个示范区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实施了一揽子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服务提质工程;打造出“从小爱场馆”“文艺播种计划”“淘文化网”送演出下乡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镇江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坐拥雄秀兼备的自然山水、深邃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厚重的人文风骨。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既有天时,又拥地利,更具人和。各地各相关部门均表示,一定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指示精神上担当奋进,展现作为,推动镇江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记者 笪伟)
“码”上看现场 视频制作:孙力
责任编辑: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