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下基层”不虚此行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从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到倡导“滴水穿石”精神,从“公仆日”到“连心日”,从“三进下党”到“交接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今年是“四下基层”提出三十五周年。国之大者,在乎民也。“四下基层”是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出的工作方法,不仅传递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更彰显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四下基层”蕴含“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四下基层”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与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高度契合。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四下基层”的实践意义,以坚定的决心和踏实的行动,让“四下基层”成效满满、不虚此行。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万户人尽知”。想要党的政策实实在在地在基层实行开来,党员干部要有事下去看,没事多去转,主动“走出去”,深入基层仔细观察社会“气色”,了解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枝叶事”。经常“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用活“浅、现、白”的乡音乡语,与群众拉家常、话农事、说民生,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家常话”“土味话”,心平气和地把对群众生产生活管用、实用的政策讲明白讲清楚,用群众语言建立现场教学点,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从内容繁多复杂的政策中,将群众最关心、涉及利益最直接、平时使用最经常的政策挑出来进行重点讲解,结合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沉浸式的互动学习,把“基本原理”转变成“常识道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汁原味送到百姓耳边,变“党的政策主张”为“群众自觉行动”。宣传政策切忌“假大空”,不贴合实际地读几个标题,喊几句口号,如同一阵风般飘过,不疼不痒,很难入脑入心。“说百姓话、讲百姓事、合百姓情、道百姓理”,把党的主张传递下去,把群众的智慧吸收上来,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让调查研究“于细微处见真章”。通过调查研究,让“最真实的民意”在基层一线收集,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不细观,则不能明识”。基层一线,是社情民意的“聚集地”,也是人民智慧的“凝聚地”,更是党员干部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的“根据地”。党员干部要自觉向基层“取经”、向群众“求学”,拜人民为师,多角度、近距离仔细查找民生痛点、难点、堵点,杜绝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找准问题、摸透矛盾、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切忌“坐车看”“隔车望”,看来看去、表来表往,大搞“脚尖”“笔尖”形式主义,要拿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务实举措,把实事求是贯彻始终,真正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让调研充满“烟火味”“泥土味”,为利民决策提供“指南针”。以“解剖麻雀”之功,深挖问题背后的“民意民愿”,让基层的声音“浮上来”,校准便民服务的“金药方”,让为民服务的真招实招“沉下去”。
面对面接访,解群众心结。让信访接待“春风拂过心田”。信访工作是社情民意的“窗口”,也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党员干部与其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群众来上访,不如从“信访室”走到“群众中”去,带好笔记本,主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诉求,汇集群众的真知灼见,让自己的笔记本成为民情民意的“收纳箱”。切忌信访接待“踢皮球”“打太极”,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唯恐惹“麻烦”上身。要牢固树立“信访无小事,责任要压实”的观念,把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时刻放在心上,抓住“事要解决”这个根本,千方百计让群众怀揣问题而来、带着满意而归。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信访工作的重要标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现场办公“下基层”,不是为下而下,更不能走过场、“放空炮”,“下”是有使命有任务的攻坚克难,不是形式主义的搞花架子装样子;必须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让现场办公“服务群众心连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标人民期盼,特别是要带头到矛盾困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奔着问题来、对准难题去,而不是按“路线”走、看“样板间”、照“脚本”过。要在群众生活的“柴米油盐”中瞄准惠民落脚点,牵住“牛鼻子”,针对群众急难愁盼“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根治病灶,号准“民心脉”,共谋“发展路”。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力推“马上就办”,又把工作重心主动置于基层一线,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把“现场”变“会场”,做群众最“盼”的事、抓群众最“怨”的事、帮群众最“难”的事,让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能力在一线提升。让老百姓在暖人心、接地气的氛围中感受党和国家的温暖。
“山海交响”日日新,“四下基层”活力涌。“四下基层”之“路”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民服务之路,充分彰显共产党人真挚的人民情怀和鲜明的实践导向。“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法宝”,常下常新,历久弥新,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四下基层”答好“一线考题”,让“四下基层”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王建明)
责任编辑:王雪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