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镇江新闻

江苏镇江: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造血”功能 中心村“定制产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4-09-15 08:35 来源:金山网

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85.1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这份成绩单的“主人”,是江苏省镇江市辛丰镇中心村。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中心村是怎样突破农村产业发展瓶颈,推进乡村振兴的?日前,记者来到该村探寻其“发展密码”。

图片 1

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走进中心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黄澄澄的稻谷随风摇曳,如同一幅流动的油画,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中心村下辖12个自然村和18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约3100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粮食高产提供了支撑,还为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奠定了基础。”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青告诉记者,2023年,该村实施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的提升改造,并新建了300亩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夯实了乡村振兴“耕基”。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心村已建成泵站2座、溢流堰1座、衬砌渠道3737米、暗渠75米、水泥道路3577米,改造泵站3座,配套分水管涵187座,下田涵65座,埋设穿路涵70座,水利灌溉和耕种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王青介绍,随着高标准农田陆续建成,中心村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该村去年小麦种植面积2788亩,其中2311亩获得有机小麦种植基地认证;水稻种植面积2993亩,其中600亩纳入示范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优质稻麦品种种植比例稳步提升。

图片 2

“量身定制”特色产业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产业发展壮大,才能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那么,传统农业村如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王青认为,“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中心村不二的选择。”

为此,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中心村,立足本村自然资源禀赋,“量身定制”特色产业,确立了以农田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包括秸秆堆肥项目和秸秆种植赤松茸项目。据介绍,中心村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超过3000吨,通过秸秆收集堆肥、微生物菌沤制发酵等工艺流程,可就地将秸秆制成有机肥料,解决小型家庭农场为生产单元的秸秆离田难点,并提高土壤通透性,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利用水稻秸秆种植赤松茸菇,生产一亩菇可“吃掉”10余亩秸秆,采摘后的菌糠还可以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赤松茸是一种珍稀食用菌,享有“素中之荤”“菌中之王”的美誉。年初,中心村对秸秆栽培赤松茸项目进行了多次考察和调研,并邀请相关专家制定了项目可行性方案。按照常规每平方米产鲜菇12公斤计算,市场价每公斤10元进行售卖,亩产值相当可观。

为了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韧性,中心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元模式,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主要从事集体资产管理、集体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生产发展与服务等。创办“温辛科技有限公司”,承接部分村级小微工程。今年承接了全村122户户厕改造工程,预计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万元。成立“温辛农业合作社”,在全村推进机械化、新品种、绿色种植,促进粮食产量、品质双丰收,让“粮仓满、饭碗稳、钱袋鼓”成为农民可实现的愿景。

图片 3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门前池塘干净了,看着心里都敞亮啊。”中心村沟西二组的一个水塘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导致水花生、浮萍泛滥。为此,村组联手进行清淤改造,池塘再现清水碧波,水乡人家塘边浣衣洗菜的一幕也再次回归。

王青介绍,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号召力强了,服务群众的底气和能力也不一样了。

近年来,中心村投入106万元打造美丽乡村,治理黑臭水塘、建设健身公园、铺设沥青路面、新建停车位、对老旧墙面进行出新、绘制乡风文明彩绘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中心村利用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服务、科技科普、健康普及等内容,广泛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向基层深处,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看到村民喜爱跳广场舞,中心村成立了一支纯本土化乡村文艺宣传队——中心村舞蹈队,队员最小的年龄35岁、最大的70岁,节目大多为村民自编、自导、自演。

看到许多村民平时工作忙,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村关工委联合江苏大学机械学院、教育学院创建“特色示范校外辅导站”,关爱“留守儿童”。此举,先后获得省、市、区关工委和精神文明办表彰。(崔宁华)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