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区上党镇丰城村党委书记陈云: 移植“戴庄经验”,发掘有效致富路径
金山网讯 “现在新米已经上市销售了,后续的服务工作要及时跟进,确保消费者能吃到新鲜美味的大米。”日前,丹徒区上党镇丰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云边看着村里丰阳稻米专业合作社的销售单,边安排着秋粮收获后的相关工作。
作为一名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自进入丰城村工作伊始,陈云始终将“为村集体谋发展、为村民谋致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其实,最初困扰我的难题,就是作为传统农业村的丰城村如何从农业里发掘致富路径?”2012年,刚到村里两年的陈云受到“戴庄经验”启发,结合丰城村数千亩良田的基础,成立了村社合一的丰阳稻米专业合作社。“一开始,村里推广不用化肥的生态种植模式,但部分村民还是偷偷使用农药和化肥的老方法。做好技术示范,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头等大事。”
陈云一方面定期给村民安排培训,传授科学的种植方式,另一方面用合作社流转的150亩地作为示范基地,由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农户,按照“农药化肥两不用”的方式进行种植。“为了向村民展示这样种植的水稻品质,我带着稻子找到浙江一家有机产品检验机构做了检测。当从化验人员口中得知,我们的水稻检测有害物质指标几乎为零时,我真的特别开心。”陈云说。
也正是这一年,单价24元/公斤的“丰飞”牌阳光大米销售火爆,市场供不应求。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成为这种绿色种植模式的坚定拥护者。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对“戴庄经验”的缔造者赵亚夫给予肯定。这让陈云对移植“戴庄经验”有了更强信心。2020年5月,丰城村以村企联建为契机,成功引进深圳百禾农业公司,成立了江苏丰久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形成了一套“优质农产品生产-粪污处理-秸秆利用-生产有机肥-返施农作物生产”生态循环模式。
2021年,我市启动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陈云敏锐抓住机遇,积极申报,丰城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市级生态农业循环试点村,并获得项目扶持,“我们依托项目建设,重点围绕解决循环链的前端(秸秆等废弃物收集)和后端(有机肥还田)两方面内容实施。”陈云介绍。
截至目前,坚持走现代农业绿色之路的丰城村,已经形成了包括5000平方米的水稻烘干、储存、加工、包装中心,500亩的水稻种植区,100多亩的蔬菜种植区,200多亩的特种水产培育及养殖区在内的农业生产集中区,初步构建了农业多元化、精细化生产模式,合作社基本实现粮食种植机械化,拥有各类农机设备十余台套,积累合作社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合作社帮助解决附近村民就业23人,助农销售大米、黄桃、梨等农产品,销售额达50万元,2023年,我们合作社还入选了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陈云说。
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合作社的领导作用,丰城村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六统一”制度,由陈云兼任合作社支部书记,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合作社交叉任职,全程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确保党组织在合作社的领导核心地位。“我们高度重视党建经营融合化发展道路,打造产学研销一体化合作体系和红色矩阵,在技术问题上与亚夫科技服务团粮油组合作学习先进科学种植技术,在人才培育上与镇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组织开展人才下乡技术团,在资源联享中与镇江百姓汇农贸有限公司合作成功打开快速销售渠道,在创新研学方式上与丹徒区委组织部党支部举行特色共建活动。”
村集体发展越来越好,陈云也将社会责任纳入村集体的负责范围。陈云介绍,村里很多老人因子女在外务工,无人照顾,“为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我带着村‘两委’倾力打造‘家门口’居家养老服务站,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建成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主要为本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让高龄独居老人享有安全、舒心幸福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够安享晚年。”(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尤恒)
责任编辑:华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