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捕鱼人”,今日“护渔员”
金山网讯 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新金江社区的党员戚金祥曾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渔民。他的童年记忆几乎全部与长江紧密相连。随着退捕上岸政策落地,他也从“捕鱼人”成为“护渔员”。
今年54岁的戚金祥出生在渔民世家,他的父母都以在长江捕鱼为生。戚金祥对1983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印象深刻:“‘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它是淡水鱼生儿育女、长大成才的好水乡’,纪录片里曾这样赞美我们的母亲河。”
那时的长江水清鱼肥。每当看到江豚出现,戚金祥的父亲会说:“江豚来了,提醒我们可能会有风浪,得早点把船靠岸。”对于戚金祥,这样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与危险,也充满了乐趣与希望。
戚金祥慢慢成长,家也从渔船搬上了岸,住进了现在的姚大圩片区。10岁,戚金祥有了自己陆上的第一张床。成年后的他子承父业,就像自家门口湿地里生长的柳树,一半在长江里,一半在江堤上,在与风浪搏击中获取家庭的收入。
长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还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受多种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母亲河的鱼群数量逐年递减。戚金祥渐渐发现,捕鱼量大不如从前,儿时的好友江豚更成了“稀客”。
好在长江大保护的号角吹响了——2016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治理开出了治本良方,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2019年,长江流域的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退捕;2021年,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正式开始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开始了“人退鱼进”的历史转折。
长江大保护的号召,如同一股清流,冲击着戚金祥的心田。经过深思熟虑,2019年底,他决定响应国家号召,退渔上岸,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渔网,转而投身于护渔事业。
这一决定意味着要放弃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面对未知的未来。不过,戚金祥的心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长江养育了我们,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她了。”他说。
上缴了捕鱼证后,戚金祥通过公开招考穿上了镇江首支专职护渔队的队服,成了一名长江护渔员。每天,他和同伴们巡逻在长江沿岸,守护着每一寸水域。他们清理垃圾、监测水质、劝阻非法捕捞,守护着长江的生态环境。
戚金祥还担任着老渔夫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队的队长。这支服务队由一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老渔民组成,他们虽然已不再是捕鱼的主力军,但对长江的热爱与责任感丝毫未减。
在戚金祥的带领下,服务队不仅定期开展长江沿岸的清理与监测工作,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多项环保宣传活动,如“长江小卫士”青少年环保教育项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长江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他们还积极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合作,参与长江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与项目实施。
“如今的长江,水质改善,鱼类种群开始复苏,江面上看到江豚嬉戏的身影也更频繁了,长江的生态逐渐恢复了生机。”戚金祥说。(记者 俞佳融)
责任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