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手记 | 无锡纸马:在笔墨丹青、版画印刻中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金山网讯 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我也回到了家乡无锡过年。这次回乡,我带着一份特殊的“任务”——在无锡纸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晓梦的指导下,体验江苏省非遗项目无锡纸马的制作,在笔墨丹青、版画印刻中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穿过熟悉的街巷,我来到了陶晓梦工作室。推开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墙色彩斑斓的年画,威风凛凛的门神,憨态可掬的胖娃娃,寓意吉祥的“摇钱树”……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无锡纸马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达到顶峰。”陶晓梦老师一边向我介绍,一边熟练地铺开一张宣纸。她告诉我,无锡纸马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画稿、刻版、印刷、填色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和心血。
在陶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着体验了年画的印刷环节。只见她将一块雕刻着精美图案的木版放在案台上,用刷子蘸取墨汁均匀地涂抹在木版上,然后将宣纸轻轻覆盖在上面,用棕刷小心翼翼地刷拭。随着她的动作,一幅庆祝蛇年春节的新春年画逐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印刷的时候力度要均匀,速度要适中,这样才能保证图案清晰、色彩饱满。”陶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讲解着技巧。我学着她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虽然动作笨拙,但看着自己亲手印刷的年画,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寓意着驱邪避灾、祈福纳祥。”陶老师一边整理着年画,一边感慨道,“现在年画的种类越来越少了,会做年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听着她的话,我心中不禁涌起一丝酸楚。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年俗正在逐渐消失,年画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在陶晓梦这样的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无锡纸马年画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她不仅致力于年画的传承和创新,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技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无锡纸马年画,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陶晓梦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希望,“你今天体验的就是我专门为蛇年春节创作的‘巳巳如意’年画。”
离开工作室,我手中捧着亲手印刷的年画,心中感慨万千。这幅年画不仅承载着我对家乡的记忆,更寄托着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我相信,在像陶晓梦老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无锡纸马年画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记者 俞佳融)
责任编辑: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