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新闻 - 社会

京口闸遗址,见证尘封的千年古闸

2025-04-12 06:53

金山网讯  漫步在市区中华路上,很少有人会想到,脚下沉睡着一座曾扼守江南漕运咽喉的千年古闸——京口闸。2010年起实施的京口闸考古发掘,让这个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水利工程重见天日,其跨越唐、宋、明、清四代的闸体遗迹,不仅诉说着古代运河的辉煌,更见证了中国水利技术的演进与漕运文明的兴衰。

京口闸又称大闸、头闸,至迟在唐代开元年间即已设置在河道之上。京口闸旧时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船闸,连通运河和长江,既是漕运咽喉,也是商货转运枢纽,因此被称为“江南运河第一闸”。京口闸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唐至宋初为京口堰(又称京口埭),北宋绍圣年间撤堰为闸,以便漕运。

据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副处长刘聪介绍,历史上京口闸几经兴废,至清朝末年,由于漕运废止,京口闸年久失修,而长江南岸泥沙不断淤涨,官府虽多次整治,但效果却不明显,京口闸最终淤废。1933年,京口闸段运河水道被填为中华路,京口闸这座江南运河上的名闸自此被掩埋地下,直到2010年镇江博物馆的考古发掘才使它重见天日。

通过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唐代堰体以及北宋至明清时期的京口闸东闸体。这些遗迹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京口闸的建设都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技术。记者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文博副研究馆员刘敏那里了解到,当年考古发掘中发现,北宋时期闸体构成以木质为主,南宋时期出现了石料堆砌,可见南宋闸体的建筑工艺较之北宋有了进步,石闸墙开始出现。到了明清时期,闸体建设中所用的石头,由南宋大小不一的小块石变为人工打磨而成的大的条状石块,并有统一的铺设标准,意味着闸体建设更为成熟。此外,这一时期的京口闸闸口设有闸门槽、闸墩、绞关石柱等设施,使用过程已运用到滑轮组等物理知识。

刘敏介绍,在京口闸遗址考古过程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两件造型硕大独特、制作精美的香炉,即青花海水龙纹香炉和孔雀蓝釉堆塑云龙纹香炉。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尺寸在目前发现的元青花中最大;孔雀蓝釉堆塑云龙纹香炉胎体厚重、造型古雅,它的形制来源于早期铜鼎。

目前这两只香炉陈设在镇江博物馆展厅内。记者在展厅里看到,这两只放置在玻璃罩内的香炉古色古香、庄重典雅,极具观赏价值。据记者了解,当时和这两件香炉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青花云龙纹鼎式香炉。青花鼎式香炉系迄今为止在考古过程中的首次发现。有专家分析,香炉出土地点附近,在元代时期很可能建有天妃庙。民众对于天妃的崇拜,元代臻于极盛。京口闸遗址出土的几件香炉,既是镇江段大运河漕运史的见证,也是璀璨宗教文化的展现。

夕阳西下,中华路上车流逐渐多了起来。仍有游客三三两两前来,驻足于京口闸遗址前,凝神端详。时光似乎在这一刻凝固,耳畔仿佛响起唐宋船工的号子、明清商贩的吆喝。京口闸这座被岁月尘封的千年古闸,正如一位沧桑老者,将大运河的千年故事娓娓道来……(记者 孙力

责任编辑:董礼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