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焕新颜 “春秋”即景致
近日,人民日报一篇《“唤醒”老屋 富民增收》的报道,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唤醒”老屋的实践,不仅盘活了闲置的资产,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青砖黛瓦俱是历史陈迹,苔痕阶绿满怀文化气息”。当一栋栋历经风雨的老屋被重新“唤醒”,它们不再是颓败的砖石木梁,而是承载着乡村记忆的活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老屋的焕新,既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的复兴,潜藏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唤醒”老屋是唤醒沉睡的乡村资产。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许多乡村老屋因人口外流而荒废,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这些看似破败的建筑实则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通过修缮改造,老屋可以转化为民宿、文创空间或乡村学堂,成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的新引擎。将老屋改造为“文艺小院”、特色民宿,不仅让村民获得租金收入,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实现了“闲置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证明,老屋的“复活”不仅是建筑的再生,更是乡村经济的激活。
“唤醒”老屋是乡村历史的焕新。每一栋老屋都是一部微缩的地方志,其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乃至一砖一瓦的痕迹,都记录着特定时代的工匠技艺与先人智慧。修缮老屋并非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以现代技术还原其历史风貌,让传统建筑工艺得以延续。在修复过程中保留原有的木雕、砖饰,或沿用当地传统的夯土技术,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这种“修旧如旧”的理念,让老屋成为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让年轻一代在触摸历史中理解乡土文明的厚重与绵长。
“唤醒”老屋也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映射。在全球化浪潮中,乡村曾一度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而老屋的破败更强化了这种刻板印象。然而,当这些建筑被赋予新功能、新生命时,它们反而成为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无论是改造成书院的祠堂,还是变身为非遗工坊的旧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正是文化主体性重建的过程,老屋的复兴,让中国乡村找到了曾经遗失的精神坐标。
“唤醒”老屋潜藏着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老屋作为乡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载体,其改造过程往往能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从《黑神话悟空》的山西古建到《哪吒2魔童闹海》的中式纹饰,中式文化符号一次次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唤醒”老屋延续了“中式文化赋能”的深层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文化源泉,当村民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值得珍视时,乡村振兴也便扎根于更厚实的文化土壤。
春秋更迭,景致常新。老屋的焕新,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青砖黛瓦间,既有往昔的沉淀,也有未来的期许。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对城市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当“春秋”即景致,乡村便不再是记忆中的故土,而是充满活力的新家园。这一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播种,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乡村振兴正揭开乡土中国的新生新貌。(高山流水)
责任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