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耀前程,开启“诗意人生”
春色如墨,洇染陶都。竹海翻涌绿浪,陶器静默生光,而比这更动人的,是少年笔尖流淌的诗行。4月13日,第十八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颁奖典礼在宜兴举行。
“生活给了我多少冰雪,我就可以迎来多少个春天!”这就是诗,这也是一个人的梦想!诗歌从来不是无用之学。每一个少年都是诗人,因为少年都有梦,而诗歌就是梦的产物。通过阅读和创作诗歌,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网友称为“外卖诗人”的王计兵有句诗,“如果春风里也有刀子/倒春寒是不是那个转身离开的背影?”这个比喻耐人寻味。
中小学多读诗歌可以自小培养审美能力。现代诗歌通过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意境,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读诗同时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现代诗歌是文化的精华,通过阅读诗歌,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诗歌作品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认同感。现代诗歌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歌的含蓄和多义性也能让人们体验到文字的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现在虽然中考高考不考诗歌,但诗歌却不能从我们人生中缺席。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通过阅读和创作诗歌,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诗歌的抒情性和叙事性使学生能够更细腻地感知自我与他人的情感。诗歌的解读和理解需要批判性思维,通过阅读诗歌,中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这对于他们的学术和未来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现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与创造性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艺术。以诗的语言来写作,会提高我们文字的美感。我们只有捕捉社会热点,让诗歌创作对接年轻人的兴奋点,千年诗韵才能焕发时代光彩。
荷尔德林提出“诗意的栖居”,强调通过诗歌重构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诗性生活方式,能消解功利主义对精神的侵蚀,赋予平凡日常以尊严与美感。诗歌不再是语文课堂的点缀,而是滋养多元思维的沃土。当前,许多学校把诗歌竞赛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结合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持之以恒办赛最终的目的,恰恰在于以赛为媒,促进更多人开启“诗意人生”。我们要在“竞赛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引领与鲜明导向下,创新竞赛方式,并通过诗歌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周雄)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