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韵悠长,博物馆热“输”出文化自信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3日,2025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启动,现场运河主题社教活动、非遗演出、手工技艺类非遗展示等特色活动让观众沉浸式地畅享文博盛宴,充分展现了江苏博物馆的历史印记、人文精粹。
现今,越来越多的民众乐于走进博物馆,尽情地触摸历史的温度、领略文明的魅力。博物馆热不断擦亮江苏文旅“金字招牌”,江苏文旅享誉全国,“文博力量”功不可没。目前,江苏省有备案博物馆362家,每23.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江苏可见、可感、可触。据统计,2024年江苏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参访量约1.4亿人次,领跑全国。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江苏各大博物馆再次呈现出火爆的状态。镇江博物馆入馆参观人次突破10万,同比增长近150%;南京博物院从上午九点到夜间九点开启12小时精彩不停,233场特色活动及体验项目带游客“嗨”不停;“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在常州博物馆展出,开票5天就售出3万张门票……博物馆热不仅给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城市的品牌形象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字技术赋能,带动江苏博物馆创新实践再升级。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内容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技术焕发新活力、展示新魅力。镇江博物馆积极开展数字文创跨界合作,与喜马拉雅合作推出“论语玉烛酒令筹筒”和“信仰的力量”有声明信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5G技术打造“运河上的舟楫”互动展厅,游客可通过虚拟乘坐古船,体验大运河沿岸的历史变迁,还可以通过可触摸交互屏参与“开凿运河”游戏;南京博物院推出“数字馆”,通过集成裸眼3D、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游客可通过AR设备沉浸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与历史人物零距离接触,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博物馆改变展览方式,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之举。
研学于博,博以启智,“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助力青少年成长的同时,也能激活自身强大的生命力。202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副馆长宋燕代表交流,强调“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江苏博物馆一直在践行“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将博物馆资源转变成为思政课建设的鲜活教材”的建馆思路。在江苏,很多学校与博物馆开展校馆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们在与博物馆的深度接触中,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南京市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发布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实现了“1+1>2”的效果。
方寸之间阅览千年,博物馆热“输”出磅礴文化自信。处于新时代的江苏博物馆定会串起时间珍珠、梳理历史脉络,朝着更加绚丽多彩、璀璨夺目的美好未来稳步迈进。(毕道玉)
责任编辑: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