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新农人”仿野生养殖甲鱼 “土老鳖”卖出“金龟价”
金山网讯 贡书龙是一位有故事的“新农人”:年过六旬,放下利润丰厚的行当,投资千万元到农村养鳖,让亲戚朋友直呼“看不懂”。他养的鳖不仅上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餐桌,他的故事还上了央视的节目。日前,记者来到丹徒区上党镇丰城村,解密贡书龙和他的养殖经。
六旬汉变身“新农人”
“鳖,甲鱼的学名,民间也叫团鱼、王八。”记者刚走进养殖基地,贡书龙就乐呵呵地开始普及“鳖文化”。
贡书龙有30多年创业经历,早年开办工厂,之后又成立建筑公司。2022年初,贡书龙在亲友“看不懂”的目光中,带着1000多万元来到上党镇丰城村,成立江苏丰晟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养殖甲鱼。
花甲之年,由工转农,成为一名“新农人”,图什么呢?贡书龙呵呵一笑说,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年乡村发展让人心动,因此特别想参与新农村建设。
为什么要选择养甲鱼这个项目?贡书龙又是呵呵一笑说,这缘于一次宴会上发现作为食材的养殖甲鱼,其品质堪比野生甲鱼,于是萌生了养殖念头。他跑到后厨结识了厨师,又通过厨师结识了甲鱼养殖户,后者成为他养殖事业上的引路人。“有品质就有市场,这是商业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从事养殖业的底气所在。”贡书龙说。
异于传统的养殖方式
“仿野生养殖甲鱼难度很大,水质、饲料、管理、防病……无论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贡书龙领着记者在基地里边走边看,一路介绍。
基地之所以选择在丰城村,是因为这里紧邻文龙水库、丰城水库,水源清洁无污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区、镇、村“三级联动”筑渠引流,让贡书龙看到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
“要想成功养殖仿野生甲鱼,就必须营造适宜其生存与繁殖的生态环境。”路过一处夯土高台,贡书龙向记者介绍,这里是甲鱼的“临时宾馆”,住着待售的甲鱼。高台下是一个人造山洞,洞里恒温恒湿,“鳖”有洞天。足斤足两的甲鱼就在这种仿生态环境中等待顾客挑选。“即使住十天半个月,品质也不受影响。”
野生甲鱼冬眠期长达6至7个月,“耗不起”时间的养殖户常常想办法“叫醒”它们,促其生长。贡书龙却担心甲鱼生长过快影响品质。他把养殖水池加深到5米左右,与传统养殖方式大相径庭。他的甲鱼成长周期更长,从破壳到出售需要三四年,而每公斤售价在360元以上,价格是一般甲鱼的3至4倍,把“土老鳖”卖出了“金龟价”。
新模式催生“新赛道”
“甲鱼品质好坏,从运动能力上就能辨别。”贡书龙捉出一只甲鱼放在地上,刚一松手,就见它快速逃跑。由于“运动天赋”出众,贡书龙的甲鱼还上了央视,在电视上表演拔河、荡秋千、负重竞赛。
如今,在贡书龙的养殖规划里,产业链经营模式的布局逐渐明朗。其农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项目“鳖文化展示馆”已进入内部装饰阶段,预计年底开放。
为发展产品的深加工领域,贡书龙在上海成立煜甲堂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药膳研究会会员单位。“这是我们开发甲鱼的药用与滋补价值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进一步拓展生态养殖产业链条、让甲鱼养殖产业多样化的重要步骤。”贡书龙说。
2025年是贡书龙迎来的首个集中收获期。“我要让中华鳖的品质与价值得到更多认可!”面对新赛道,这位“鳖”具一格的“新农人”,眼中满是憧憬。(记者 崔宁华)
责任编辑: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