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舆情 金山热评

以“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共护绿水青山

2025-06-24 10:24

不久前,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迈入新阶段。这一制度创新以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为实践载体,重构流域治理的权责利关系,推动治理模式从末端向源头、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从零和博弈向合作共赢的历史性跃迁,为绿水青山织就了一张更精密的制度守护网。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在流域治理领域结出的硕果。它呼应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宏大理念,要求突破行政藩篱,将“流域生命共同体”的哲学智慧转化为“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制度基石。其补偿范围更是从单一的水环境拓展至森林、大气、湿地等多元生态系统,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时代强音。

然而机制运行仍面临深层挑战,需要我们一一破解。如,补偿标准如何科学设定?现有补偿多依赖行政协商,生态价值核算往往难以真实反映生态服务市场价值。例如流域补偿多聚焦水质指标,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整体服务功能考量不足。这种碎片化核算易引发地区争议,削弱政策效力。补偿资金如何惠及民生?部分地方资金使用存在“重硬件建设、轻产业培育”的错配现象。水源地补偿资金多投向污水处理设施,却未能有效扶持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致使优质深山农产品难获市场溢价,百姓无奈“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市场化机制如何激活?目前补偿仍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碳汇、水权交易等试点虽已萌芽,却受限于规则不完善、流动性不足,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不足,社会资本进入生态补偿的渠道仍显狭窄。

以“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共护绿水青山,就是要以机制之健全守护山河之无恙,让子孙后代共享那一片我们深情守护的碧水蓝天。面对“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召唤,我们需以更系统思维,打好机制优化“组合拳”。

首要在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算好“生态账”。亟须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将企业与百姓在禁养、限产中的损失,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贡献予以精准量化。唯有算清这本账,才能为补偿标准提供坚如磐石的依据。核心在于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生态补偿资金应成为撬动绿色产业的杠杆,而非简单的“输血”工具。可尝试将补偿金转化为创业基金,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培育新增长点。唯有让资金“造血”,方能打通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任督二脉”。关键在于强化区域协同治理。可探索“联合河长制”,对跨界河流实施联合监测与交叉执法,消除监管盲区。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制度、政策与市场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制度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关乎永续发展的制度长征。从科学算好“生态账”,到推动“输血”变“造血”,再到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每一步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着坚守。当制度创新最终化为流域两岸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这便是对美丽中国最好的回报。(周雄)

责任编辑:臧一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