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双手守护诚信之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推动形成守信践诺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2024年“诚信之星”。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南镇退役军人服务队队长於如桂名字在列。发布现场播放了“诚信之星”先进事迹视频短片,“诚信之星”讲述了自己的诚信追求和人生感悟。
2024年“诚信之星”,这些闪亮名字背后那质朴的坚守与担当,为全社会树立了可亲可敬的诚信标杆。他们的事迹是“诚信”二字最生动的诠释,也如清泉注入人心,映照出诚信价值在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当前,诚信缺失的阴影正侵蚀着社会的根基。诚信缺失之弊,首当其冲者乃是经济秩序的基石动摇。市场交易中,一旦虚假宣传、合同欺诈、逃废债务等失信行为滋生蔓延,交易成本便如滚雪球般剧增,整个社会将陷入“防不胜防”的信任困境,无形壁垒高筑,效率一落千丈。其害更深者,则是社会信任的根基遭蚀。古人所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若轻诺寡信、弄虚作假成了常态,社会成员间那种温暖联结便如沙堡溃散,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亦随之流失。最终,诚信缺失还将吞噬个体前行的道路。在日益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个人发展空间因信用污点而处处碰壁,寸步难行。诚信缺失如毒藤缠绕社会肌体,其危害由经济始,经社会信任之桥,终达个体生命之根本。
我们要以制度双手守护诚信之光。“诚信之星”的榜样力量固然宝贵,但若仅寄望于道德自觉的星火,难成燎原之势。要真正守护这束诚信之光,使之普照大地,必须构建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体系,使诚信不再是无依无靠的孤军奋战。
诚信建设首需春风化雨的文化滋养。我们当持续挖掘、讲述“诚信之星”等模范人物事迹,以真实故事传递诚信价值之重,使崇信守诺内化于心。同时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青少年开始培植诚信基因;社会宣传亦须久久为功,以丰富形式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信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的自觉追求。
更关键的是制度约束这一“硬支撑”。我们当不断织密法律之网,对欺诈、背信等行为施以更精准、更具威慑力的法律制裁,使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要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打通部门间“信息孤岛”,建立统一信用档案,实现守信信息共享、失信行为联惩的闭环管理。此外,技术赋能可为诚信建设开辟新路径。区块链技术可确保交易记录不可篡改,大数据分析则能更高效识别潜在风险点。如浙江推行“信用码”,将个人信用转化为可见的便捷服务;广东利用大数据为企业绘制“诚信画像”,优化监管资源配置。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科技是诚信建设的新锐助手,使无形的信用变得具体可感、可触可及。
诚信建设,既需“诚信之星”的精神感召,更需制度堤坝的坚实守护。唯有多措并举,让诚信者真正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我们才能迎来一个“星”光汇聚成河、诚信之魂铸就社会脊梁的晴朗世界。(周雄)
责任编辑: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