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IP缘何火出圈?
近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全省3189位常住居民开展的“苏超”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调查报告显示,“苏超”成功收获群众的关注度与美誉度,超九成(95.2%)江苏居民知晓“苏超”,涵盖职场人士、学生、农民、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各类群体,其中非常了解的占近三分之一。58.5%的居民表示,关注“苏超”的根源是网络热点话题带动,关注人群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网络平台是居民了解“苏超”的第一渠道。
“苏超”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江苏“十三太保”(十三个地级市)独特的城市文化认同与友好竞争氛围之中。当联赛启动,这种地域认同与归属感立刻转化为巨大参与热情,观众不仅是在场边呐喊的看客,更是内容创新的生力军。他们自发在社交平台讨论、制作表情包、创作段子,每一次转发、评论与二次创作都如春雨般渗透圈层壁垒,让“苏超”从体育迷的小天地,一步步走向全民热议的大舞台。这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参与模式,为IP的爆发提供了最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与传播动力。
当“友谊第十四”等反常规口号巧妙结合了体育精神与网络文化,瞬间引爆了社交媒体的关注度。网络平台作为了解“苏超”的第一渠道(58.5%的居民因此关注),其高效的传播机制让这些幽默表达如病毒般扩散,形成指数级增长的传播浪潮。更重要的是,这种裂变并非平台单方面推送的结果,而是观众主动参与内容共创所点燃的。每一次二次创作都是流量的新火种,每一次互动分享都在为这场传播风暴注入新的能量。
“苏超”的革新不仅在于表达方式的幽默,更在于对赛事本质的重新审视与大胆重塑。它打破了传统职业体育追求竞技成绩的单一维度,将娱乐性、参与感、地域文化自豪感巧妙编织进赛事基因。这种创新让比赛超越了胜负的局限,成为了一个承载集体情绪、激发文化共鸣的“超级容器”。其成功的底层逻辑,在于精准把握了当下受众对体育娱乐化、情感化、社区化的深层需求,用真诚与创意赢得了观众的心。
苏超IP释放的经济能量同样令人瞩目:赛事赞助商从开幕时的6家激增至19家,呈现爆发式增长;赛事举办地常州的旅游订单量在赛事期间周环比惊人地跃升191%。这有力印证了现象级文体IP通过产业联动为地方经济注入澎湃活力的巨大潜力——体育赛事作为支点,成功撬动了旅游、餐饮、零售、文化创意等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一条生机勃勃的产业链条。
“苏超”的破圈是一场由创新精神主导的文化盛事。它昭示我们,在文体IP打造的道路上,唯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厚土,以创新精神激活沉睡基因,真诚回应群众对归属与欢乐的渴求,才能孕育出真正具有生命力与辐射力的现象级品牌。(李睿)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