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文学茶座

从古至今说祭灶

2017-01-20 17:18 小君
□ 杨进峰

  祭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也就是说官方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民众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而渔民在腊月二十五祭灶。

  “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清朝雍正帝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便将灶神也拜了。

  于是,王族、贝勒及大臣纷纷效仿,并流传在民间。由于北方靠近京城,腊月二十三祭灶渐成风俗,而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依然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祭灶又叫小年,祭灶过后,人们就进入过年状态,官方早一天祭灶,显示富贵和权威,民众生活贫困,晚一天祭灶,让过年状态减少一天,可节约开支。古时的渔民,生活比种地的农民还要贫困,于是便在腊月二十五祭灶。

  在民间,灶台前供奉的灶神形象各异,也有着多个版本的传说。早期人们奉炎帝、祝融和“先炊”等为灶神。西晋学者司马彪注《庄子》,称灶神“状如美女,著赤衣”,表明灶神并非女性,而是男性,并且还是一个美男子。于是在民间便有了身着红衣的年轻美貌男子的灶神像。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于是,民间又把灶神确定为夫妇二人。现在常见的民间灶神像,多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合像,而单独的灶神像已变为黑面长须的面貌,很少能够看到唐代以前的美男子形象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那是因为传说灶王爷是位年轻美貌的男子,为了避嫌,于是祭灶成了男人的专利。

  古人祭灶本是对火与灶的发明者的崇敬和对“先炊”的纪念,到了东汉,人们把灶神视为“告密者”而加以崇拜。东汉时,“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传说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阴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还被写入正史。到了东晋,民间又传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意思是家中有人犯了错,灶神会告到天上去,情节严重的折寿三百日,情节较轻的也要折寿一百日。当时著名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于是,民间认为,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恶事都会向天帝汇报。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家庭成员的好话而不打小报告,人们祭灶时便用酒和麦芽糖对付灶王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辇下岁时记》说:“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这样一家就平安了。《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大小户皆然,云以之粘灶神口,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因此,灶神像旁边的对联是:“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或“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责任编辑:小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