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人物风采

动心忍性 不改初心

——河南书法家魏重阳其人其艺

2017-10-23 09:38
 
  王维诗二首
  杜甫 《望岳》
  周敦颐 《爱莲说》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苏轼 《水调歌头》
  李商隐 《无题》

□ 张春华

魏重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焦作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沁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神农山书画院副院长、安徽杏花村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入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比赛与展出,如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册页展、全国第三届行草展、“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等。

河南书法家魏重阳是一位将人生与书法合二为一的执著者。他兼收并蓄,心手双畅,以自己的笔墨技巧和风格连续入选一系列全国性大展。

诚如傅德锋先生所说:“魏重阳在学习王铎、米芾书法的过程中,一直处在一种思考状态,即自己最终想获取的到底是什么,自己的审美理想如何才能真正通过酣畅淋漓的笔墨表达出来,何况一个人的审美是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和追求,从他写的学书心得即可看出他的这种认识与转变过程。”通过此评论以及艺友的介绍,我看到、感觉到了魏重阳学书之路的沉稳和探索的卓越成效。

不同于大多数书家,魏重阳的书法问道不仅时间较迟,而且过程艰辛。魏重阳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学时候原本学习绘画的他,却在同学们的触动下喜欢上了书法。那时,是一心想写一手漂亮毛笔字的心愿,让他踏上了从爱好者成长为书法家的艺术之旅。

由于种种原因,魏重阳直到20岁那年,才在书法大潮的风起云涌中,真正走上书法艺术的探索之路,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屡屡入选、获奖。究其原因,虽然魏重阳没有像有些年轻人那样,接受正规学院派的书法艺术教育,但是在自学中的摸爬滚打,成就了他学习中的一种坚强动力,使他能够义无反顾地在这片园地中苦苦坚守。在学习中,魏重阳始终以一个谦恭的艺术追求者的态度,格外珍惜、利用每一次培训交流的机会,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凭借对书法的挚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在书法之路上,魏重阳殚精竭虑。他主张学习把握一种书体的同时,要对其他书体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因为多种书体的学习会提高自己书法的丰富性,赋予书法作品更多内涵,同时在创作时,用不同风格、各种形式去做更多的尝试,有利于作品的个性化、新颖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魏重阳早期认真学习经典,由唐代颜鲁公楷书入,又涉及欧、柳诸家。后来他又悉心研究其他字体,不断从古人书法中汲取养分,对草、隶、行、篆诸体皆能很好地驾驭,并都体现出了较为扎实的功力。

值得一提的是,魏重阳的行草书,脱胎于王铎的路数,为了体会其用笔与结体之妙,他单临习《草书杜诗》就不下百遍之多,这期间他沉浸于王铎书法那种大气磅礴,一泻千里之气势中,久久不能自拔。后来转学米芾时,他又于《苕溪诗帖》浸淫日久。不仅如此,无数个夜阑灯下,魏重阳还一遍遍地临写、体悟米芾的书札,以此对米芾书法特殊的用笔结体和神情姿态有了较好的认识和把握。

魏重阳表示,对于经典只有取法魏晋,深入研究二王经典法帖,体会晋代行草笔法,才能窥见书法的古法之妙。因此近年来,魏重阳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王羲之《十七帖》、“二王”手札以及孙过庭《书谱》的心摩手追上,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去临习,去体悟,以求融汇与深化。

生活造就艺术,艺术源于生活。魏重阳聪颖,为人谦和,他痴迷读书,历史、文学、艺术均有涉猎。多年来,他坚持每天晨起或晚上学习一段时间的书法,听听音乐、养养花,再用书法记录自己的生活过程以及心路历程,将书法融于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时时充满情趣。

一个有追求的书法家,其奋斗是无止境的。学习中,魏重阳注重通过欣赏古今书法名家的经典和优秀作品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此外,他还通过学习传统书论以及当代书法理论,名家的创作感悟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认识水平,让自己的创作有方向性。

业精于勤荒于嬉,魏重阳对书法的痴迷和对古代法帖的摹习所下的巨大功夫,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用笔动作,往往得经过几十遍甚至几百遍的重复训练,这也是他在书法上取得重要成绩的基础所在,古人所谓“废纸三千”“池水尽墨”,就是他学习书法的写照。

在魏重阳看来,学习书法一定要保证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就像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写好书法,更需要通过大量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练习,从视觉到大自然,从手指到手臂都形成一种很自然的条件反射,才能清楚地掌握用笔的丰富性,做到运用自如,这乃是百遍千遍的磨炼结果。

学习20多年来,魏重阳几经易帖,上下求索,时而激情四射,时而冷静思考,不断面临困惑,又不断能解除困惑,不断肯定自我,又不断否定自我。虽然他是自学成材的书法家,但在其从艺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得到过周俊杰、胡抗美、米闹、赵振乾 、韦斯琴、胡秋萍、张继等人指点,名家们的学识、境界与情怀,进一步拓宽了魏重阳的艺术视野,使他逐渐修正了自己作品创作中的不足之处。

“经常去欣赏一些历代优秀的碑刻、书法大师的原作真迹,可以鼓动自己学书的欲望和创作冲动。”这是魏重阳多年来从书的经验。在艺术心语中,他曾说,在观看原作的同时,会领悟到看字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会有身临其境的震撼。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对于书家来说,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是毕生的追求。在此方面魏重阳既通过认真研读古今文化典籍来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又在学习太极、中医等知识中去感悟更多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互为补益的目的。

我最喜欢魏重阳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虽以“二王”为基调,但参以诸家之法、之意、之趣,形成了简率、天真、骨力洞达之艺术风貌。尤其在用笔上,他灵活而不乏含蓄,结体多变而基调统一;在墨色上呈现出变化自然的特点;在章法彰显出空灵古淡。更值得寻味的是,魏重阳时而以古雅灵动的小楷点缀其间,使之既丰富了空间的变化,又加大了信息的含量。

魏重阳的隶书也颇有功底,既有“礼器碑”的工稳雍容,又有“张迁碑”的方整古拙,还有“石门颂”的俊逸劲健,行笔迟而不轻飘,结字规整,意态平和。

我相信魏重阳于书法艺术还具有相当的潜力,因为他不仅具备了对书法的执著和悟性,具备了他对传统书法与社会及诸艺内在的联系与理解,还具备了冷静审慎地寻求书法创作中关于技巧、笔法、线条以及整体创作风格的新意境……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