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新乡贤——汪深渠
汪深渠同志事迹
有这么一对夫妇,他们原本居住在长江两岸,素不相识,然而战争使他们相识、相知、相恋,最终走到一起,至今相伴了半个多世纪。这对革命夫妻就是丹阳市访仙镇的汪深渠、刘湘夫妇。
一、不平凡的一生
汪深渠:丹阳访仙人,1924年6月生,1940年入党。曾任山南县志明区区委宣传科长,解放战争时任苏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卫生部医疗队、军政干校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总支委,教导大队组织干事,江苏军区警备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等职。解放后曾任上海崇明县、奉贤县人武部政委等职务。现享受厅局级干部待遇。
刘湘:女,1924年4月生于江苏如皋县,1945年参加革命,从事医护工作,曾任部队卫生队队长。解放后曾任丹阳县人民医院院长。现部分享受县处级干部待遇。
二、烽火的洗礼
1940年,年仅16岁的汪深渠参加革命并入党,同年参加村子里的抗日儿童团,担任团长。“那时候新四军把抗日的口号发给我们团,我就组织团里的儿童们到处贴标语,从现在的访仙镇一直贴到吕城镇。”1941年汪深渠担任了地下党支部书记,又先后发动进步青年参加青抗会、小游击队等抗日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汪深渠说,在参加小游击队时,他跟同村的另外三人一到晚上就从草堆里拿出红缨枪在村里四处巡逻收集情报,这期间还抓过两次“坏人”。1944年下半年,汪深渠脱产离开家参加革命,任山南县志明区区委宣传科长。抗战艰苦岁月,汪深渠经常在坟旁秘密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关于抗战的文件和指示精神,研究部署敌后抗战工作,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汪深渠在志明区期间,挖掘了10几名党员,成立了新支部。
1945年,汪深渠随新四军北撤。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汪深渠转入军队,在苏中军区第九分区卫生部医疗队担任指导员,负责接收前方伤员。也正是在那里,汪深渠认识了同在卫生部的刘湘,1950年,经组织上批准,汪深渠和刘湘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卫生部虽然不是前线,但是也很危险,常常遇到突发事件。有一次,汪深渠负责海上护送十几名伤员至东台后方医院,这时敌人正从海安、如皋向九分区扫荡。敌机发现了目标,两架飞机在头顶嗡嗡作响,汪深渠指挥大家赶紧去船舱内躲避,他最后一个进舱,急中生智地将一只大背包顶在头顶上。这时飞机俯冲下来,机枪子弹一梭梭扫射在木船身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等到飞机飞走后汪深渠第一个出舱,发现飞机又调转回头扑来。
敌机再次俯冲扫射,这次有多人中弹负伤,其中一名司务长伤重牺牲。事后,汪深渠打开顶在头部的背包,发现里面竟有一颗机枪子弹!如果不是距离较远加上包内有两双鞋挡了一下,汪深渠恐怕早就中弹!
三、幸福晚年
汪深渠于1982年离休,多年来,他参加了书法、国画、摄影、诗词、交谊舞、花卉、丹阳史话等班级的学习,刘湘同样热爱学习,她在市老年大学参加了英语、剪纸、音乐等等。从1986年起,汪深渠又开始在丹阳体育场健身,苦学舞剑、太极拳,跳迪斯科,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他坚持了十几年,先后有500多人跟着他健身,同时亦结识了许多朋友,而原先严肃、内向的他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平日里,汪深渠和刘湘这对夫妻生活安逸,生活简朴,然而他们作为老共产党员,始终助人为乐。去年5月12日,为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汪深渠、刘湘夫妇拄着拐杖,相互搀扶赶到市委组织部,交纳了5000元“特殊党费”;老家要修路,需要群众们的筹款,汪老夫妇义不容辞地拿出了三万元,2015年4月,汪深渠的老家丹阳市访仙镇云冯村搞新农村建设,为支持家乡建设,两委老人慷慨捐出了7万元,2014年起,按政策规定,汪深渠、刘湘两老伴每月可领取200元的生活费,但两位老人向大定船社区写了一份委托书,委托社区将每月的生活费作为扶贫资金,转交给要帮助的困难居民。同年,6月25日,刘湘荣获江苏省医学会“医师终身荣誉奖”,有一万元奖金,她与老伴硬是不要,委托丹阳市人民医院离退休党支部转送给那些急需帮助的人转赠给了丹阳市人民医院的困难职工。今年9月,汪老夫妇在孙子的陪同下,将十万元亲手交到访仙镇党委书记张冲手中,他希望用这一笔捐款圆访仙镇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两位老人说,他们有工资,晚辈也有单位,所以应该扶贫。“帮助困难群众,就是保持革命本色!”
责任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