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2017新乡贤评选

句容新乡贤——樊红华

2017-11-05 12:20

樊红华1

樊红华同志事迹

6月11日,一个女人,一辆摩托车,从边城到句容,目的地——天一商城流动献血车。樊红华又一次平静地躺下,撸起左臂的袖子,看着红色的液体缓缓充盈了血袋,她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400毫升鲜血,这样的场景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了,这里好似成了樊红华的另一个家。自2001年6月25日,她第一次找到句容血站无偿献血至今,已经坚持了17个年头,总量突破12000毫升。

今年50岁的樊红华,一名普通的保险业务员,来自边城镇青山村,生长在古村古树之下,圆圆的脸蛋满脸笑容,给人以热情、朴素、健康的印象。早在20年前,她的事迹就被媒体报道过,受堂哥樊鸿文大爱精神的激励,樊红华在困难情况下仍默默坚持资助穷苦学生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是一位快乐的“三献”志愿者!自愿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和遗体,我们的故事,就从她的“三献”说起。

与樊红华约好下午见面,她准时骑着摩托车赶来了,记者忍不住对眼前这位热情似火的大姐增添了几分敬意。樊红华告诉记者,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外国医生白求恩为抢救八路军重伤员而多次奋不顾身献血的情景深深刻在了她脑子里。献血是大好事,却并非每个人都理解支持,流言不断,误会难免。委屈过,犹豫过,但她从没有退缩过,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是依然坚持。“每次献完血,看到医院发来的消息,知道自己的血液又挽救了一条生命,那种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是旁人无法想象的。所以,表面上我是付出了,实际上我是收获了。”

樊红华做事特别认真,献血前要清淡饮食,如果早上吃面她就连盐和油都不放,还养成了晨练的好习惯。献血过程中,当她了解到血小板的稀缺且一个月可以献两次,就决定改献血小板。由于血管较细,要扎好几次才能稳定下来,别人一次需要一个小时,她每次都需要耗费两个多小时。2011年,是她捐献血小板最多的一年,达到了9次,没人同行,她就一个人骑摩托车去,在2013年、2014年共八次捐献记录里,5次都是她骑摩托车去的,这在边城镇上已经小有名气了。

十年前的《镇江日报》曾刊登了题为“满城尽飘黄丝带”特别报道,她无意中读到后深受感动,便暗暗打定主意成为一名骨髓捐献者,开始留心捐献方面的消息。2010年4月,她得知镇江有造血干细胞采集活动,一大早骑车赶往现场,“记得到现场时飘起细雨,工作人员说我超龄了,我拿出一沓献血证,跟她们协商,最终获得同意,我庆幸自己终于赶上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末班车。”樊红华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2010年4月11日,她终于拿到了中国捐献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管理中心颁发的证书。“当时心里那种高兴真是不能形容。”樊红华激动地说。

2015年,48岁的樊红华作出了一个郑重的承诺,自愿在自己遭受意外不幸时捐献器官供移植,自愿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供解剖,光荣地成为南京红十字会有记录的第6399位志友!丈夫尊重她的想法,儿子对妈妈的决定由起初的犹豫到最终感动地在执行人一栏签字。事实上,樊红华不仅自愿加入了捐献器官和遗体的行列,而且还热心地做起了一名捐献义务宣传员。“众人拾柴火焰高,自己献10次血,不如动员10个人献血,用有限的生命帮助他人,同样也延续了自己的生命。”樊红华从看到别人献血,到自己坚持献血,再到动员更多的人奉献爱心,她不断延伸着自己的“三献”之路。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爱,有时候,只不过需要一个火种去点燃它。

曾获主要荣誉:

2005年获得句容市“无偿献血奉献奖”,2010年获得国家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称号。

责任编辑:董礼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