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新乡贤——凌全福
凌全福同志事迹
一.兴教助学奉献爱心。1997年8月,因原工作单位(胜利中学)撤并,且已接近退休年龄(58岁),一方面转入荣炳中学任视导员(副校长级),另一方面是配合荣炳乡党委、政府和镇江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与刘小甫同志一道,主建“荣炳兴教助学协会”,担任副会长。第一年,“化缘”助学资金15多万元,为荣炳兴教助学协会的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筹资、捐赠,工作了18年多,每年为成绩优秀的贫困学子20多名,资助学习经费二、三万元到五、六万元。期间本人除加入日常工作和向协会捐赠两千多元经费外,还单独与小柳巷村凌海X同学、洋湖棚村林佩X同学(女)结对资助几年,帮助解决生活用品和学习经费。
二.积极参与戏曲文化的演出和传承工作。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传承地方戏曲文化, 2008年6月开始,主持成立《荣炳常青剧社》。担任团长的近十年中,在本地及其周边的镇江金山;丹徒新城、上党、宝堰;丹阳延陵、司徒;金坛直溪、茅麓、薛埠;句容天王、茅山、白兔等地为群众演出600多场次,并亲自负责电脑打字输送屏幕为观众服务;
所负责的剧团分别荣获丹徒区戏曲演出特等奖和一等奖;
2010年,新华日报以《农忙种田 农闲唱戏》为题,给予报道,镇江新闻媒体也曾多次报道;
三.倡导古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组织蒲干村民,修家谱、建祠堂,一是使荣炳地区的革命先烈、历史名人的事迹得到展示、弘扬,供后人学习效仿,传播正能量;二是开辟了《二十四孝》彩色图片展示室,供村民参观学习,以传承弘扬中华美德;
四.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和倪双照同志配合,发起恢复蒲干村的舞龙队,成立荣炳中学“少年强舞龙队”,使荣炳的传统民间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并在省、市级都获得了较高的荣誉;
五.传承中华诗词文化。2014年,《荣炳诗书画社》成立,担任副会长,负责诗书画社的具体业务,两年多内,收集、创作韵律诗词五百多首,出版诗词集《龙溪文苑》五册,当年荣获《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荣誉;在2016年底的国家级诗词创建验收中,荣获《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六.负责主编《荣炳镇志》。2015年开始,在荣炳原人大吴网春主席(荣炳镇志任“综编”)的统一领导下,编纂《荣炳镇志》,历时两整年,业已成稿。为追溯记载荣炳人文地理、历史源流,团结一班人付出了劳动,作出了奉献,也有了收获;
七.为农村道路建设出资出力。20年前,乡村道路尚属落后,为解决洋湖小学生出行难,倡导自力更生修筑大道。配合村委领导,动员群众出资出力,自己带头捐资千元,完成了荣炳境内自然村之间首条两里多长的水泥大道,今年春又想方设法在原路的基础上加宽加长;
八.为优秀毕业生发放奖励金。为勉励学生好学上进,在原工作单位荣炳中学毕业班发放奖励金,已不定期发放两届,每届一万二千元,对中考成绩优异学生进行奖励。以激发上进,鼓励冒尖,培养更多人才。
九.编纂、赠送《健康知识》一书。2000年前后,把自己历年积累的相关知识(约10万多字)自费一万五千多元,汇编印刷成《健康知识》一书五千多册,免费赠送给荣炳等乡镇的退休干部、教师,中小学、村委会等单位图书室;并应其要求,邮寄到全国各地,供其(个人、老年活动室)阅读参考,为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
曾获主要荣誉:
1960年 获“镇江市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称号;
1985年 获“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责任编辑: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