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激荡高质量发展潮声
摘要:“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途经大运河镇江段时,留下了描述大运河繁华盛景的佳句。自唐代以来经过镇江的漕粮占全国50%以上,南宋时更是承担了全国近七成漕粮的中转重任。宋元粮仓,元代石拱桥,明清驿站、衙署……都是镇江“因河而兴”的实证。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途经大运河镇江段时,留下了描述大运河繁华盛景的佳句。自唐代以来经过镇江的漕粮占全国50%以上,南宋时更是承担了全国近七成漕粮的中转重任。宋元粮仓,元代石拱桥,明清驿站、衙署……都是镇江“因河而兴”的实证。
2019年11月2日,在今朝大运河上的“江南第一闸”——谏壁船闸,工作了41年的“老调度”何广强,完成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他在交班日记上写下:“全天24小时共放行货轮860余艘,船队4拖,总通过量85万吨”,再次刷新了船闸的单日运行纪录。
绵绵大运河,贯通南北,在与长江的十字交汇,见证了镇江的发展、变迁与繁荣;流淌千年的运河水,在今天激荡着时代的交响,涌动着高质量发展时代潮声。
“黄金水道”孕育城市繁华
人类逐水而居,因河而兴。从隋唐时大运河贯通起,长江与大运河在镇江激情拥抱,造就了江南漕运的“十字黄金水道”。也因此,镇江自古就有“九省通衢”“漕运咽喉”之誉。
史料记载,从唐代至清代,京口闸都是人们经运河南上北下的重要交通枢纽,可谓中国的“漕运咽喉”。公元11世纪,北宋名相王安石北上泊船瓜洲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南宋末年,经镇江中转都城临安(今杭州)的漕粮占全国的68%,镇江逐步成为全国粮食的仓储、转运中心和南北货物集散中心。北宋时镇江已经成为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政治、军事、贸易、港口城市。为巩固和强化镇江水运枢纽的地位,仅元朝就疏浚丹徒运河7次,其中全线大规模疏浚6次,疏浚练湖堰5次,复建了京口闸、丹徒口横闸和越河口闸,镇江的港口、漕运、商贸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形成了有“江南木业鼻祖”之称的鲇鱼套木材集散地,也形成了长江下游最大的桐油市场,还有仅次于上海的江南最大米市。
而随着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沿着这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开始会聚在运河沿岸。他们不仅前来开设商号,创办手工作坊,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习俗,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碰撞。日积月累,大运河镇江段衍生出了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津渡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诗词文化、爱情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精神,成为镇江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油麻店、大菜坊、银元交易坊……这些早已远离了的古老店名,正是昔日运河经济留下的烙印。我市耄耋老人熊章明用一幅手绘地图《老新河街示意图》,重现运河繁华,“新河街紧邻长江,古运河穿街而过,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几乎成为曾经运河边最繁华商业街之一。新河街的繁华得益于地处长江和古运河的交汇处,交通便捷。我这个黑点代表店铺,长江过来就是大运河。”在这张手绘地图上可以看出,曾经的新河街商铺云集,大大小小竟有100余家,密密麻麻地遍布在古街的两旁。
西津渡街区亦是镇江历史上大运河商贸繁华的见证,是镇江“以水兴市”的典型代表。昭关石塔、救生会、观音洞等遗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60公里焕发新生机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如今的“黄金水道”镇江大运河,包括了城区古运河段和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近60公里。
站在谏壁船闸俯瞰,一艘艘巨轮驶过,平静而又澎湃。每天过闸运输船只连绵不断,年货运量达1亿吨。建闸40年来,船闸根据地处沿江口门的特点,采用了套闸与通闸相结合的放闸方式,开创了省内首家“集中控制运调”模式,使谏壁船闸成为江苏省船舶待闸时间最短、运转效率最高、安全系数最大的船闸之一。
据谏壁船闸副所长章昆明介绍,改革开放后,1976年2月至1980年新建的谏壁船闸,新辟谏壁越河口入江航段2.5公里与苏南运河衔接,并于1999年6月至2001年底扩建为谏壁复线船闸,常年通航的船舶遍布全国十余省市,被誉为“江南第一闸”。“‘江南第一闸’的兴建和镇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让苏南运河镇江段重新焕发新的生机。”2017年船舶通过量已达1.5亿吨,货物通过量首次过亿吨,相当于沪宁铁路的单线货运量的近四倍。2018年再次实现船舶通过量、货物通过量“双过亿”,令苏南运河镇江段成为大运河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航段之一,黄金水道继续“流金淌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镇江纸浆厂的草料和索普化工的盐卤、冰醋酸,至2000年后丹阳大亚集团的木材,丹徒宏泰钢厂的钢材、矿粉,直到现在镇江惠龙易通的船舶货物配载,无不得益于运河。
据统计,仅2012年全年经谏壁船闸由镇江始发或目的港在镇江的焦煤运量就达1805万吨,成品油达260万吨,石子、钢材等各类建材超5000万吨,丹阳大亚集团的木材运量为25.6万吨。运河沿线也逐步诞生了丹阳石油河码头、丹徒伊斯特码头、大亚木业、宏泰钢铁、京口工业园等物流和大型厂矿企业。
大运河还是节约运输成本、节能减排的“功臣”。因运价低廉,在节约运输成本的同时,节约柴油消耗减少大量废气排放,大运河如今仍在支撑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以水兴市”
“曾经舟舸往来,商贾云集”,自古以来大运河就是经济大动脉,它的水运决定了城市的兴衰。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运河经济有了新的内涵。省内专家胡国良指出,“大运河产业带急需在‘绿色、共享、共治’理念下,培育新的商业业态和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培育大运河经济增长点需要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突破点。”
而我市一直在探索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旅游内涵的同时,统筹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生态修复和航运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大运河活态遗产的生命力。
一批围绕运河的重点项目也在推进中。总投资208亿元的29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包括了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等7大类。其中,伯先路街区项目总投资6亿元,改造修复后将和西津渡融为一体;谏壁船闸航运文化标识项目是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的两个文化标识项目之一,包括了灯塔广场、生态公园、江南运河博物馆、滨水景观带等板块。投资80亿元的丹阳眼镜风尚小镇、投资30亿元的好未来智慧教育平台产业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将实现以项目带动运河沿线文旅、航空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运河江苏段各段的发展基础、特色禀赋不同,具有发展创意经济的优势。发展各地特色的原创IP经济,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品。”胡国良建议,可以推动创意设计,打造一批文创产业高地,“大力发展创意体验,萃取大运河文化特质和创新载体,加快发展文化体验、文博旅游,开展具有江苏大运河特色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
“镇江实践”或将成为运河经济的新看点。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我市将利用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沿河厂房等载体,继续打好“运河牌”,开发运河特色文创产品,发展数字网游、非遗工艺、文化演艺等新业态。在文化旅游方面,则将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出集文化、休闲和生态于一体的高品质“运河文化之旅”产品,彰显“江河交汇看镇江”这一品牌,充分展示镇江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成果。
运河于镇江而言,早已逾越了“历史遗迹”的范畴。它浩浩荡荡,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潮声。
镇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朱 婕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