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峥嵘岁月 我与镇江老兵忆往昔】走访抗美援朝通讯兵孙会林
金山网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记忆瞬间回到70年前的烽火峥嵘岁月。1949年,世界的东方刚刚升起一颗明亮的红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次年6月就爆发了朝鲜战争。一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战争由此打响。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70年过去了,战争可以过去,但无法遗忘的是关于这场战争的记忆。漫漫硝烟,烈烈忠魂,当年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从不同的行列中走出,他们以青春的热血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保卫着这个新生的国家,舍生忘死,不计回报。
青涩小兵参军入伍
1949年,当时年仅16岁的孙会林却不再是一个青涩懵懂,不谙世事孩子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就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兵团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三团一营部担任通讯员。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未满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孙会林老人就在首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之中。
抗美援朝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虽然如今孙会林谈起那段往事脸上尽是平静与从容,但是战场上不断的硝烟和炮火仿佛就在眼前。从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到1953年2月胜利凯旋,这两年多的经历已然成为他一辈子里最难忘的记忆,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当时的那些惊心动魄和生死存亡永远无法抹去。
一次战役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准备统一朝鲜半岛,同美国支持的韩国军队展开激战。6月30日,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直接参加了朝鲜的地面作战。
作为入朝支援的第一批军队,战士们会在战场上遇到无数未知的情况,他们接到上级通知,为避免被敌军察觉,必须将随行物品上所有可能暴露身份的标记都去除,由此秘密地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援助之路。
次日晚上在过鸭绿江时志愿军遇到敌情,英美两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新义州铁桥和鸭绿江铁桥都被炸坏,战士们又用木板步行回到丹东。第一批志愿军从东线入朝,当地地形起伏大,山脉多,志愿军为了避免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采用昼伏夜行的战术,他们晚上爬山,白天在山上找掩体挖地洞休息。
孙会林说,由于天气极度恶劣,夜晚山上的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很多来自南方的战士缺少在北方生活的经验,他们为了取暖,用热水泡脚,导致双脚血管堵塞,甚至爆裂,这也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的原因之一。
当时战时物资极其匮乏,断粮的情况对志愿军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为了生存果腹,战士们就向当地的村民借土豆吃,他们写下借条,证明后续部队日后一定会照常归还。
孙会林还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作战条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武器装备差、运输不畅通、缺少制控权、物资补给和供应不足。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武器装备只是重要条件,人的信仰和毅力才是决定条件。
一次战役刚刚结束,大家已经很多天没有吃上一顿饱餐,睡过一次好觉,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继续背上武器,带着守卫国家、一定必胜的决心继续前往长津湖。
二次战役
援朝的战士们继续从山上挺进,孙会林所在的军队选择的路线是山的前沿,为了继续躲避敌军的侦察机,他们需要在山上开辟新路。孙会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颇为感慨地说当时战士们冒着严寒在山上开路,鼻子都被冻得发黑发紫。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志愿军离美军的距离近到甚至可以闻到他们抽的香烟味。
孙会林还记得一件趣事,当时美军会经常朝地面投放燃烧弹,为了借乱打击我军,他的背包当时就被火烧着不能用了。但美军也会用飞机向地面的部队投放粮食等物资,有一天孙会林一行人就捡到了一批战利品,有鸭绒包、尼龙绳、毛毯等“奢侈品”,这对当时物资匮乏的中国志愿军来说是相当幸福的一件事。不过孙会林的毛毯没有一直跟随他,当时他的一位战友因为负伤不得不回国接受治疗,他就非常慷慨地将那条鸭绒毛毯送给了他的战友,在当时生死存亡的冰冷战场上也是一件温暖人心的善事。
在战场上,通讯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当时美军已经拥有十分先进的步话机,通讯十分便捷,但中国志愿军的通讯设备——小喇叭——也毫不逊色。小喇叭可是当时援朝战场上的大法宝之一,孙会林一说到小喇叭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自豪地解释说当时中国志愿军有自己的一套“暗语”,战场上发生情况时,通讯员们就用小喇叭吹出长短声来将这些暗语传达给战友。孙会林还说后来只要小喇叭声一响起,美军就开始头皮发麻、慌乱一团,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军在传达什么信息,不知道只是日常传递信息还是要发起进攻。
志愿军们当时为了躲避敌军的侦察机,白天不能做饭,因为做饭产生的烟会被敌人发现,但这也难不倒充满智慧的志愿军。他们试着在地上挖坑,挖出一个烟道,将它引到森林里,这样做饭产生的烟就会顺着烟道飘到森林里,被树叶挡着,敌军的侦察机自然发现不了志愿军的所在地。
除此之外,中国志愿军的智慧还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在当时零下四十多度的环境下,志愿军的步枪根本不能连发,于是他们就试着用火油抹在枪上,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个好点子。
后来有了老百姓的支持,志愿军们的战场不再那么艰苦,他们开始征用当地的驾驶员驾驶汽车,生活上也有当地的农民提供支持。直到1951年后期中国志愿军的物资才开始丰富起来,祖国送去了棉大衣、卫生衣、卫生裤、帽子等等,战士们终于可以换上新装备,冬天也不再那么怕冷了。
孙会林回忆说当时志愿军都已经将生死置于身外,在三次打过“三八线”的在水深火热的战场上他们都看惯了生死,但还有两个小小的愿望,第一个是晚上能好好睡一觉,睡热炕头;第二个是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孙会林说朝鲜的米很香很好吃,但战士们能品尝到的机会少之又少。
舍生忘死英雄凯旋
直到1953年2月,孙会林回国,他的生活才暂时恢复了安稳和平静。孙会林在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就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里立过一次三等功,在参与志愿军期间又立了两次三等功,回国之后还在小衣庄部队立过一次三等功,这又印证了那句话“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优秀的”。
寄语青年发奋有为
离休后,孙会林多次受邀进厂矿下部队宣讲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他还寄语当代大学生要提高思想觉悟,在战时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要不为金钱、不为享受,努力奋斗,做对社会有价值的新青年。
孙会林嘱咐年轻人:要树立奋斗目标,不迷失方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在人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勇敢拼搏。他还说要把口号变成行动,不能光说不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参加此次访谈活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难忘的“系好第一粒扣子”的人生大课。(马果果 陈子筱 /文 马果果、陈子筱、吴秋华 /图)
责任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