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峥嵘岁月 我与镇江老兵忆往昔】访抗美援朝机要员孙敏
金山网讯 抗美援朝转眼间已过去70年,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兵们至今仍难以忘记那段峥嵘岁月。赴朝参战的离休干部、现年90岁的孙敏,现居北京,通过电话连线谈,她再次回忆起当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感慨万分。
1948年,孙敏参加革命,在山东省人民银行工作;1949年从地方调至山东省军政干部学校机训队学习,195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司令部担任机要员,主要负责翻译发送电报工作,同年5月孙敏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照当时部队和组织的要求,一名机要员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不仅家庭出身要好,更需要政治上合格,作风上正派,纪律上严明,个人业务技术能力强。当时经过组织严格挑选,孙老十分荣幸被选调担任此项工作,默默无闻地为部队服务,兢兢业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参与战斗。
1952年8月,孙敏所在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随即入朝参战,期间孙敏仍就是担任机要科机要员。机要科作为军事后勤指挥的信息中枢,工作紧张,要求严格,每份文件都要保证及时准确,不能出现差错,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如有一字之差,便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影响战局,这也对机要员的业务能力提出考验,对破译密码要烂熟于心。
提起这点,孙敏不禁想到了破译密码的重中之重——密码本,在机要员眼里,密码本比他们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即使战争中发生意外,首先要保护的仍就是密码本。令孙敏印象深刻的还有入朝后艰苦的生活环境,住的是用玉米和高粱秸秆搭的草棚,外面糊上一层泥巴,一到晚上四处漏风,那时也没有多余的被子,大家只能把大衣包括单衣脱下来铺在床上;吃的是高粱米和压缩饼干,难以下咽又不得不吃,即使是最难忘的夏季反击战,战士们也是用这些食品充饥,英勇顽强打败敌人。经过三年多战火纷飞的日子,1955年10月孙敏终于随志愿军返回祖国。
回国后,1956年1月孙敏转业调至河北唐山市人民检察院、唐山路北区委组织部等部门工作,由于唐山大地震的意外,孙老抗美援朝的一些纪念品也因此丢失,但是纪念茶缸有幸留了下来,至今保存完好,这使孙老非常欣慰,时常想起这段战争岁月,就会情不自禁的拿出来看看;1978年5月孙敏调入河北承德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1983年2月随老伴来到江苏省镇江市,经组织分配在镇江化工研究所担任政工科长,直至1986年离休。
虽未曾在前线直接拼杀,但经历过这种工作环境锻炼的同志,益将受益终生。孙敏说,当时部队一切都要听从国家的安排。无论是战士还是首长,包括机要员,大家不怕牺牲,觉得自己的命“不值钱”,所有人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保家卫国,把敌人赶走。在交谈中得知,原来孙老与老伴不仅是夫妻关系,更是战友关系,孙老的丈夫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的一名机要员,两人同时入朝参战,同时回国。
受父母的熏陶,孙敏的儿子和女儿也陆续参军入伍,并且都留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服役,可谓军旅之家。虽然处在不同的年代,两代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可见这一家人对部队的热爱,一家人对第24军的忠诚之心,革命之情,不约而同。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的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正是有无数个像他们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他们值得被我们年轻的后辈永远铭记的。事实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让我们向“最可爱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徐江明 /文 孙敏、吴秋华 /图)
责任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