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五峰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2021-01-27 14:54

602b0640-93e4-469c-b544-67c1e3285607

文/蔡庆来

最近五峰山这个地理名词在朋友圈大热,因为连镇高铁淮镇段12月11日正式通车运营,“五峰山大桥”也正式通车,所以这座山备受关注。

五峰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

它是一座很特别的山,它是圌山的三峰之一,雄浑壮观,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一座军事要塞,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故事。

1

上世纪30年代,扬州办过一份专门为中小学生阅读的《儿童周报》。这份报纸的编辑邀请名师投稿,将亲历的体验传播给小读者。其中有篇杨骏如先生写的《圌山游记》,1937年战火渐近的那个春天,他受在镇江大港搞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刘百川先生邀请,来圌山一番游历,其中他对五峰山着墨很多:

圌山在大港,土音称作qu山。山西距镇江六十里,三峰鼎立江南岸,中峰叫圌山,南峰叫横山,北峰叫龟山。龟山又叫五峰山,紧靠江边控制江流,为江防要塞,游客不能登。横山很平常,没有奇迹;圌山略多名胜,所以游人多登圌山了。

……

我远望龟山,好像是一个拳头,我说:“应该称他叫做拳山。同时这山在江防上,也可以说是国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好比握拳的勇士,雄立江岸,以击外辱。如以拳山名之,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各人的谈话,又转到国防上去了。

……北望龟山,雄峙大江分流的咽喉,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的确,这个地位非常险要。因为江流致此,极为狭窄,水势湍急,有此一山,足缓江流,所以下流分为南北二派,而积沙成扬中县。

从下流两派看,无论从哪一派进来船只,均必经过山前,以此设防,敌国轮舰,均难越此而直驶上流,所以这个地方自古即为国防要塞。南宋初年,金兵图由海道内犯,韩世忠控守圌山,大败金兵,就是这座山头。现在这座山上设有要塞,用为江防第三道门户。原来江防门户,以吴淞炮台为第一,南通的狼山、常熟的福山为第二,江阴的君山第三,龟山为第四,现因“一二八”战役的淞沪协定为限制,吴淞炮垒失其国防效能,此山乃进而为第三门户。

我们看着龟山,想到它的国防责任的加重及淞战的耻辱,大家不禁仁者见仁欷歔叹息而继以慷慨激昂者良久。

这篇游记的时代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在1932年1月28日发动了“一二八事件”。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经过国联的协调,中日双方停战,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其中规定了日本军队驻扎和可以使用的地区。所以文中说“吴淞炮台”失去了国防意义,当时的人只能把国防希望寄托在“龟山炮台”这些防线上。

五峰山,记录了那个战乱岁月里国人的忧心忡忡。

2

五峰山,见证过镇江人烈火上灼烧的岁月,经历过千年粹炼,留下纯洁无瑕的中国魂。唐代这里就设有谯山戍(即镇海军),宋代建圌山寨,宋将韩世忠在此屯兵抗金,韩营、韩桥等遗址至今犹存,并沿用为地名。

圌山北面的五峰山,犹如一个巨大的神龟伸颈探入江中,与对岸的高桥,把两公里多宽的江面勒成不到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万里长江闻名的“圌山关”。

“圌山关”炮台是由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三足鼎立的炮台设置成为扼守长江的咽喉。

近代,五峰山见证了三场影响历史的大战。

第一场是1842年7月14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保卫镇江的外围战在“圌山关”打响。

当时圌山周围的乡民自发组织了乡勇配合炮台将士作战。他们用巨石木排沉江以阻敌舰,又征用大粮船做成火筏,对来犯敌舰施以火攻。

1842年7月,英军舰队侵入长江,溯流而上,到达三江营水面。侦察舰“伯鲁多号”和“复仇神号”驶至圌山进行测量侦察。圌山炮台开炮击敌,大沙炮台协同作战,激战一个多小时,命中敌舰后舱,敌舰只得退回三江营锚地。

7月15日,英军调集9艘军舰前来报复。守军和乡勇们毫不畏怯,集中弹药打得敌舰在圌山关江面上乱转,不能前进一步。双方对峙许久,终因孤军苦守,弹尽台毁,守军将士被迫撤离。由于“圌山关”的失守,镇江城军民虽浴血奋战,却终被英军攻占。

第二场大战发生1937年11月12日。当时日军攻陷上海,从水陆两路同时向内地进犯。半个月后,日军舰队突破江阴要塞,并于12月初到达五峰山以北的三江营,兵锋直指“圌山关”。

圌山炮台驻守奉命自毁炮台,弃阵逃亡江北。当时,一些已在当地农村娶妻安家的炮兵决心留下抗日。留下的12名炮兵组成敢死队,修复大炮一门,严密监视敌情。

日军舰队到达三江营后,乘夜幕掩护,悄悄向龟山头驶来。敢死队在队长彭永义的率领下,派人藏入江边芦滩,发现敌舰就用手电发信号。

看见信号,彭永义立即下令开炮,头两炮没打准,彭永义亲自瞄准,第三炮命中日方一艘军舰。日舰队见首舰负伤,慌忙退向三江营。

次日清晨,日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圌山炮台,毁掉炮台。第三天早晨,日军认为圌山炮台不再有威胁,才敢重新启航。

这一战将日寇对南京的入侵计划阻延了三天。

第三场大战发生在1949年4月20日夜,那一天百万雄师过大江。

当时,英国军舰突然炮击正在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强渡长江抵达南岸后,立即利用圌山炮台有利地形,发挥强大炮火威力,与北岸我军炮兵配合作战,狠狠教训了敌舰。激战中,三艘英舰仓皇逃窜,紫石英号舰被打得遍体鳞伤,挂旗投降。

从此,人间正道是沧桑。屈辱的一页终于翻过,五峰山这座英雄的山,迎来了新的篇章。

3

五峰山,也见证过镇江人的艰苦创业。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受到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挖防空洞备战。

不久,东海舰队海军陆战队进驻了大路五峰山。

当时的大路乡政府武装部组织了几百名青壮年民兵,积极参与配合海军部队开山放炮挖掘山洞,建造了龟山头军用船厂和战备物资储备库。

上世纪70年代,大路公社开办了大路公社采石厂、砖瓦厂、建筑队和镇江装卸队等企业。公社发动当地群众,上山用榔头将小石块敲打成小石子,千军万马上圌山、五峰山打石头的劳动场面至今令人难忘。

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剖石机、轧石机和筛石机的出现,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原来的人工敲石子改为机械化一条龙生产。当年,大港和大路好几十家采石厂对圌山、五峰山的开采,直到新世纪初才全面关闭禁止。

已被破坏的山体后来进行了机械化修复,五峰山逐渐恢复了过去的生态。

大时代的汽笛轰然响过,扬子江水滚滚流淌,圌山、五峰山坐卧江畔,高桥镇隔岸相望。

五峰山大桥,这座世界上荷载和设计速度均为第一的公铁两用悬索桥通车了。

这座以“五峰山”命名的宏伟大桥,是镇江人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抵达。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