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今日要闻 时政

【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常州:做好“三农”工作 守住农业“芯片”

2021-02-28 19:25 来源:常州日报

刚刚出台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当下正是水稻育种的好时节,与往年一样,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育种专家早早到达海南陵水南繁育种基地,启动新一年的杂交配组和育种加代工作。他们追逐阳光默默耕耘,俨然农业科研的加速器。

“南繁”是作物育种专用术语,意思是将水稻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于冬季拿到我国海南等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利用海南的光温条件一年可繁育2至3代,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温、光的反应等,提高育种效率和竞争力。

近年来,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精心繁育了一批优势明显、特点突出的“好种、好吃、好卖”水稻新品种,育种成果进入井喷期。2020年,共有10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5个通过江苏省审定、2个通过安徽省审定,创下水稻所育种历史最高纪录。这些都离不开武进水稻研究所老中青三代育种人的辛苦付出。

“水稻喜温,所以太阳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今年75岁的钮中一是水稻研究所的老一辈育种专家,成功培育出“武”字常规水稻优良新品种二十余个,是典型的“高产”专家。他育成的武运粳7号,2000年至2007年是全国单季晚粳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钮中一告诉记者,南繁育种是每一个育种人的必修课。为了早出、多出新品种,多年来,武进育种人每年冬季都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加代育种。不同于其他科研人员,水稻育种的工作大多在田间,头戴草帽、脚蹬雨靴、肩挎书包是育种人员不变的造型。在海南完成育种后,他们把种子带回武进,再按正季种植、选育。

“5月做秧田、播种;6月移栽,2万多份育种材料全部需要手工栽插;8月开始配组杂交;9月下旬-10月选种,对材料的高度、熟期、产量潜力、抗性等综合性状进行筛选;11月-12月室内开磨比较外观米质、蒸煮食味品尝。”钮中一告诉记者,育种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培育一个新品系要5年时间,通过各类试验又要5年时间,真正是十年磨一剑。据了解,2021年,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将有近20个水稻新品种参加各类筛选试验,为粮食的持续增产增收贡献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抱着心系农民、心系粮食安全的使命,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先后培育出7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在江、浙、沪、皖、豫累计推广应用4.3亿多亩次,增产稻谷达13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20多亿元,水稻新品种(系)常年年推广面积在800万亩左右,为国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这份工作是农业中的基础,为农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所长徐玉峰表示,近年来,研究所除了做好优质米品种筛选、示范展示外,每年会开展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落地开花”,加快水稻产业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乡村振兴烙上“武进印记”。(王可人)

责任编辑:张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