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初唐妙品——魏法师碑

2021-03-22 15:04 来源:京江晚报

069f507f-6d2a-4712-9ada-bd740efedf88

文/南山

走进焦山碑林的第一展厅,一下子就会被正中间的一方碑刻所吸引,它高大挺拔,厚重质朴,这便是焦山碑林的镇馆之宝之一——魏法师碑。此碑立于唐高宗仪风二年,即公元67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江苏省境内为数不多的初唐碑刻。该碑于1961年由圌山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

眼前这块碑高2.42米,宽0.87米,从形制上可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呈半圆形,上面刻有四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额上“魏法师碑”四字韭叶篆文,分两行排列,庄重大度。碑首上有一圆孔称之为“碑穿”,这是承接了汉碑的形制,唐碑汉制,已是不凡。再看碑座,好像是只大乌龟,他真正的名字叫——赑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头部刻工简洁,外形圆润,是典型的唐碑特色。唐代的葬令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这种“龟趺螭首”形制的墓碑,这碑的主人又是如何能获得如此待遇呢?这就要从碑文中一看究竟。

碑阳由唐初中书右史、崇文馆学士胡楚宾撰文,上刻楷书33行,全文共2310字。主要记叙了魏法师的显赫生平。道家把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做法师。根据碑文记载:魏法师,名降,字道崇,任城(今山东济宁)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父亲在陈朝、隋朝都做过高官,属于名门之后,自幼即好老庄之学,跟随茅山的徐昂法师潜心修道20余年。唐贞观九年,被召入京,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在尊崇道教的高宗时期,皇帝又下诏书,让他在道教圣地茅山“修福精湮茂典”,成为了道门领袖式人物。而在兴佛排道的武则天统治时期,“天后又降殊恩”,颁给他一件饰有珠宝的“山水纳帔”。 八十二岁高龄时,魏法师在圌山仁静观(华阳观)去世。《魏法师碑》为研究初唐政治、宗教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碑文同时蕴含了唐初润州大量的自然、社会信息,对研究镇江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碑全称是《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中一段文字:“……朝旨重违其愿,乃亦优而允之,由是蒙度出家,配居谁山之仁静观……诣於方隅仙穴,於穴之际,遇猛兽焉,跪奉法师出居於外,俄而危峰之上,数石俱倾,兽又奉师旋於次……”碑文中的“谁山”即圌山;猛兽,指老虎,是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即是:唐高宗因为魏降法师多次违背请他入京旨意,(坚持入山修行),就优待特许,恩准他的意愿,魏降于是出家,配居谁山的仁静观(圌山华阳观),魏降一路寻访,找到圌山一处仙洞,到洞的时候,遇见老虎已在此,(老虎)没有吃他,跪请法师出洞,居住在外面……一会儿,(山顶)危峰之上多块石头全滚落砸下……(老虎知道天命不可违),奉请师傅随即进洞修行……碑文中关于老虎和危峰滚石的描述,也显示唐朝初年五峰山地区有老虎出没,山顶有奇峰危石等自然现象。

《魏法师碑》碑阴刻“门人男女弟子舍施檀越等”数百人名,题名极多,道士、女官之外还有很多官员乃至僧人,是研究唐代姓氏分布、唐人取名习俗的珍贵实物史料,碑阴文字还包括润州、扬州等若干道观及古村名称,对于研究江南地区唐代道教发展、镇江姓氏渊源及地名变迁也有重要的意义。碑阴中第8行有“守润州谯山戌主解建威”题名,为研究唐代润州军事设防提供了资料。

通览碑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这一句“侍竹苑而剽缨,照通梁月;游兰台而奉箫,声迈楚风”,不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而且用典自如,意蕴内涵,值得后人反复推敲。此外,碑文也为研究初唐书法艺术提供了直观的法书范本。碑文由清河张德言书写,“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书法质朴而生动,已初见唐楷的端庄、劲挺,并且在遵守法度之余,能因势利导,或紧或疏,各有姿态,当时就有“字值万黄金”的评价,更被清金石大家叶昌炽称赞为“初唐妙品”。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