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新闻 - 社会

杏虎村,用奋斗续写战地日记

2021-06-05 05:10

xk2

金山网讯 22年前的那个凌晨,国人被“炸醒”;22年后的今天,我们沿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路走进丹阳市司徒镇杏虎村。

这是一个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两边桃树排排,硕果累累。当地特色品种“杏虎仙桃”正是光鲜红润的时候。桃花山庄、万新蓝莓庄园、千亩茶园,农家乐餐饮、鲜果采摘……这些构成杏虎村的新图景。

22年,许杏虎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2年过去了,烈士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

22年怀念,烈士从未被遗忘 

杏虎村路边,一幢简朴的红砖小楼如今意义不凡。这里是许杏虎烈士的故居。故居西侧是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占地6000平方米。这里长眠着烈士夫妇,展示着反映两位烈士生平的图片、遗物等300多件,记载着烈士成长的足迹、战斗的身影。

2005年,丹阳市委将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列入“红色之旅”传统教育指定参观点。2021年,入选“镇江党史研学精品线路”,被绘入镇江红色地图。

在纪念馆,记者遇到出差路过镇江、抽空来参观的周先生和欧先生。来自杭州的他们从展品中了解烈士的学习、成长和遇难经历。周先生说:“为和平正义、为祖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和赞扬,他们的人生值得我们学习。”欧先生说:“这是我第三次来烈士纪念馆,每一次都是心灵的洗礼,都会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

对于英雄烈士,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记者从纪念馆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每年前来悼念许杏虎、朱颖烈士的群众都有五千余人。除了丹阳本地人之外,还有很多社会各界的参观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大家没有忘记这两位“人民的好记者”。翻开厚厚的留言簿,参观者留下诸多感言——“学党史、忆英烈!许杏虎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向烈士致敬,英雄精神永垂!”“勿忘历史,缅怀英雄,吾辈当自强!”

“今年以来,纪念馆人流量明显增加,到目前为止已达7000多人,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6批次。除了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之外,像周先生他们一样自发来参观的零散参观者也有不少。”纪念馆工作人员张燕介绍。

没有忘记许杏虎的还有他在光明日报的同事们,20多年来,每逢5月8日这一天,光明日报社的同志都会祭奠和缅怀许杏虎、朱颖烈士。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记者王逸杰每年都会来纪念馆悼念自己的同事。记者在留言簿上找到2020年8月28日王逸杰的留言:“缅怀我曾经的同事、朋友。”

xk

22年发展,桃花源里闻果香

杏虎村,原名高甸村,原是茅山革命老区典型的贫困村之一。“以前这里是一个贫穷的地方,发展相对滞后。”杏虎村党委书记黄兢说,“老区人民生活艰苦,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900元。”

纪念馆工作人员张燕指着纪念馆中一张迎接烈士骨灰回家的照片告诉记者:“那时候,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全是泥土路,车子根本开不进来。”当年为迎接烈士回家,乡亲们连夜用石子铺了一条路,连接村外。

地处丘陵山区的杏虎村岗坡地占耕地面积的70%,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赵亚夫的帮助下,杏虎村开始种植水蜜桃。

科技种植的杏虎村水蜜桃名气越来越大。2006年,杏虎村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后来又注册“杏虎村”商标,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如今,水蜜桃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了1500亩,每亩平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

“还有10天左右早桃就要上市了,到7月10日左右,大批量的水蜜桃也要上市。”黄兢自豪地表示,“我们的水蜜桃品质好,卖得起价。”

近年来,杏虎村党委将“许杏虎朱颖革命烈士纪念馆”、“丹阳市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全村137名党员的学习教育课堂,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激发全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村级治理”等主战场上的精气神。

“红色资源是宝贵财富,我们正在‘许杏虎朱颖革命烈士’精神的激励下,实施文旅联姻,大力保护、传承、发扬‘红色根脉’,建设红色美丽村庄。”黄兢说。

如今,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早就通到杏虎村的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了村民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

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元,而合作社成员的人均年收入突破25000元。

如今,杏虎村十里桃林,每年春天吸引几万名游客。“杏虎村落赏花醉,桃花源里闻果香”,是杏虎村诗情画意的生动写照。

如今,可以告慰英雄的是,故乡的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故乡的人民,正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不能忘却的记忆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当地时间5月7日夜间、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射了5枚精确制导炸弹,从不同角度击中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他的爱人朱颖当场牺牲,使馆20多位同志受伤,整个大使馆严重损毁。

许杏虎,男,1968年3月26日出生于镇江丹阳市,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塞尔维亚语。毕业后分配在光明日报国际部任编辑,1998年7月起任光明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自北约轰炸南联盟以来,许杏虎就全身心地投入战地采访和报道工作,经常前往北约轰炸最为集中的地区采访,发回了大量报道。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炸弹袭击中不幸遇难,以身殉职,年仅31岁。

朱颖,女,出生于1971年11月2日,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工业艺术工程系,1994年1月调入光明日报广告部工作,任美术编辑。1998年与许杏虎结婚,婚后不久便随许杏虎赴贝尔格莱德工作。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导弹袭击中不幸被弹片击中,以身殉职,年仅28岁。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之前数天,许杏虎发回了《离轰炸还有多远》一文,是我国新闻媒体中对科索沃局势作出准确判断的报道。

3月24日北约轰炸南联盟后,许杏虎多次深入最危险的科索沃地区采访。他不惧艰险,忘我工作,不但发回了大量有现场感的文章,还拍摄了很多有价值的照片。他始终坚守新闻报道岗位,从北约开始袭击南联盟到英勇牺牲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共发稿近百篇。其中《多瑙河别为我哭泣》、《不屈的歌声》、《住手!北约》等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使中国和世界上的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真相。

从1999年4月5日起,主要由许杏虎撰写,其中部分内容由朱颖撰写的长达三万多字的43则战地日记《亲历炮火》在《光明日报》连续刊出。这组战地日记以其新颖的角度和真实感人的内容成为《光明日报》当时有关北约轰炸南联盟报道的特色栏目。

许杏虎烈士牺牲后,被授予“人民的好记者”称号,1999年12月被南联盟授予“南斯拉夫之星”勋章。

唯有接续奋斗

方能致敬英雄

那晚的爆炸声、呼喊声犹在耳畔。许杏虎、朱颖两位年轻人的生命被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个黑夜,在远离故土千里的贝尔格莱德,给他们的亲人及国人带来了无比深刻的创痛。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许杏虎不辱使命,为正义呼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曾写下一本《战地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战地记者必须上前线,在战地报道是我的荣誉,更是我的责任与义务。”

如何学习烈士的精神?如何把义愤、悼念之情和爱国热情,凝聚到发展建设上,告慰烈士的英灵?杏虎的家乡人民给出答案——唯有接续奋斗方能致敬英雄 。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中国。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必须要有牺牲奉献、担当作为。在红色领航下,烈士故乡的人民把对英雄精神的敬仰与怀念化为奋斗动力,用勤劳的双手续写着乡村振兴故事。(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摄影 单杉

2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责任编辑:方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