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新闻 - 要闻

《西行漫记》首席翻译——吴景崧

2021-07-08 07:35

qw

金山网讯 “没有想到,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厚重的红色教科书。在这座简朴的陈列室里,观看吴景崧的传奇事迹,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日前,“吴景崧事迹陈列室”在其家乡丹徒荣炳开馆,丰富的史料、详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让参观者对这位从丹徒走出去的共产党人——我国早期杰出的翻译家、编辑家、新闻出版家心怀景仰,情寄哀思。

史海觅踪,他从历史的尘烟里走来

百度百科有关吴景崧的文字并不多,表述简略:江苏丹徒人。中学时代投入学生运动。复旦大学毕业后考进商务印书馆,任《东方杂志》编辑。1932年后,任《申报·自由谈》《申报月刊》编辑,参加翻译斯诺著《西行漫记》。抗战胜利后,他主编《中国建设》月刊,并主持世界知识社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副处长。1951年调任世界知识社副总编辑,主持图书的编辑工作。1967年11月24日,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自杀身亡。“文革”结束后平反恢复名誉。

“吴景崧是丹徒荣炳凡石桥村吴家棚人。由于早年离家读书,之后又长期在外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存在于老一辈家乡人的记忆中。”在荣炳盐资源区管委会从事宣传工作的凌兵兵,早在2017年就开始吴景崧事迹的搜集整理工作。在他看来,这位家乡先贤传奇的一生,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信息和道德滋养,是体现红色精神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在多方努力下,今年“七一”前夕,“吴景崧事迹陈列室”具备开放条件,该馆收集、收藏有关吴景崧的图书、杂志、报纸共计570(本、册、份),图片70余张。这位我国早期杰出的翻译家、编辑家、新闻出版家,从历史的尘烟里走来。 

铁肩道义,他是鲁迅日记里的好友

吴景崧1906年出生,16岁时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同班同学中有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华罗庚。当时华罗庚体质较弱,吴景崧年长华罗庚几岁,常为佑护,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经考证:1925年,19岁的吴景崧考入镇江润州中学,并以学生领袖的身份代表润州中学参加了“五卅运动”。1926年,他开始接受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同年6月入党。1928—1930年他被任命为中共金坛独立支部委员会第十三支部(西旸)书记,并准备在金坛县白塔镇组织农民暴动,因走漏风声,遭到拘捕入狱。经多方努力,他终于出狱。之后,他来到上海,进入中法中学(今光明中学)就读,毕业后考入复旦公学新闻系。他是我国最早一批新闻专业的大学生。

1932年以后,吴景崧陆续担任《申报•自由谈》《申报月刊》编辑,当时鲁迅、茅盾、叶圣陶、老舍、巴金、周扬等大批左翼作家,通过他的手播扬革命之声。《鲁迅日记》记述,1934年8、9月间,鲁迅和吴景崧书信往来多达5次,友谊可见一斑。

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弢回忆,《申报》总经理史量才被暗杀后,《申报•自由谈》处境艰难,是吴景崧出面代行一切。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新闻界,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申报•自由谈》这个进步舆论的阵地,直至停刊。

文章快手,他是《西行漫记》首席翻译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考察五个多月,写出一部纪实通讯集《红星照耀中国》。白求恩、柯棣华就是受这部著作感动、鼓舞,毅然奔赴延安支援抗日的。

1937年12月,当时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的中共党员胡愈之读到此书,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介绍陕北真实面貌的书籍,应该尽快译成中文出版。于是,胡愈之成立了一个名为“复社”的文化团体,聘请吴景崧等组成《红星照耀中国》翻译小组,仅用两个月时间便以《西行漫记》书名出版发行。在译者名单中,吴景崧位列首席。

据吴景崧的外甥陈音千介绍,吴景崧不仅英语水平高,且懂法语。除在《东方杂志》和申报馆工作外,还在法新社前身——哈瓦斯通讯社兼职。他还是业内公认的文章好手,曾一夜之间写出近万字的评论文章。他经常清晨写完付排,回头再校阅排样,同行都称赞他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才华横溢的文章快手”。

1937年上海沦陷后,大批进步刊物被迫停刊。由于租界的外商出版刊物不需要接受日伪当局的新闻检查,爱国人士遂决定实施“洋旗报”策略,试图在夹缝中开辟出新的抗日救亡文化阵地。《上海周报》由此应运而生,表面虽由英商独立出版公司发行,但实际是由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创办,总编辑吴景崧。《上海周报》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同时揭露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制造事端的事实为主,被誉为打着“洋旗报”旗号的中共地下党刊物。

红色往事,传奇人生。在市委党校姚永康教授看来,吴景崧一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发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为我党铸魂塑形、立根固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 崔宁华)

责任编辑:邓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