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游走四方半生育桑,关心民情为民发声——潘一乐
潘一乐,1944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长兴县,1965年从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毕业,当年即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从事蚕桑育种工作。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栽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蚕丝学会理事、九三学社镇江市委第五届委员会主委、第五届市政协副主席、第三届中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桑专业委员会评审专家、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01
步入学农征程,投身寻桑之旅
1961年夏天,潘一乐高考物理失利,在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这对潘一乐而言是非常沉重的打击,父亲的一番话,让他明白,"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业并不是很发达,你去学农照样也可以有一番作为"。于是潘一乐踏上了学农的征程。
大学毕业后,潘一乐到镇江农科院开始了桑树品种的寻找与培育工作。在80年代,他不远千里前往贵州深山寻找优质的种子资源,但语言不通,难以和当地人交流;当地资料收录不齐全,难以寻找相关品种分布区域……极大阻碍了工作的开展。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协助之下,潘一乐和他的同事历时两个多月的实践,攀爬临渊的峭壁,遍访少数民族村寨,终于找到了一株约有1600年寿命的优质野生桑树。他取下样本后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把样本嫁接好。
之后,潘一乐两次受农业部委派东渡日本学习,回国后带领团队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为潘一乐桑树的优化培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2
克服育桑困难,拓宽桑树价值
培育优质品种的根本目的在于用最低的成本得到高品质的作物。通过对桑树不断的培育优化,潘一乐及其团队培育出了一种优质桑树,让农民的收益得到了成倍增长。
然而,潘一乐的研究进程并没有到此终止,他发现桑树中的“白芦黎醇”对人有很大的好处,因此潘一乐从“种桑养蚕”转型到“种桑养人”,让桑树更好地为人所用。同时,潘一乐还通过多元化方式把桑树种植推广到了全国乃至泰国、古巴、非洲等地。
03
倾听百姓声音,谋求人民福祉
"在踏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着光荣与责任感。”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令潘一乐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杜绝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扰乱群众日常生活的行为。当时,国家为让人大代表在参观视察时有更好的体验,部分地区限制居民的正常出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地人的正常生活。经潘一乐等代表们反应后,有关部门便取消了此项规定。这件事情让潘一乐深刻的认识到人大代表时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与使命。
第二件事:潘一乐在会议上提交议案,反映企业退休职员的工资(退休金)太少。当时政府对退休工人的福利政策比较少,群众反响比较大,于是,潘一乐召集百姓召开会议,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的意见一票一票收集起来向上反映,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加快了完善我国退休养老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步伐。
第三件事:潘一乐在任人大代表期间受邀担任了《镇江日报》“京城热线”的特约记者,会议期间,潘一乐既要履行代表职责,还要当好特约记者,随时随地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每天都定时发回新闻稿件。潘一乐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共发回100余篇新闻稿件,为镇江人民及时传递了大会的有关新闻,帮助镇江市民及时有效的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消息。
志愿者说
听完潘老对人生经历的讲述,我们深有启发:做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畏艰辛,不断坚持,追求更高的目标,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时,潘老也教会我们做事情不仅要凭借个人力量,也要懂得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共同目标,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文稿|吴欣杭 程晓轩
摄影|张梦真
编辑|吴欣杭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