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漫长峥嵘岁月,一颗红心向党——郦峥嵘
郦峥嵘,男,1951年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2年6月入党,江苏丹阳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96512部队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五级,大校军衔(享受副军职待遇)。2007年11月退休,军龄37年。1980年荣立三等功1次,1995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1次,被原第二炮兵授予国防工程施工先进个人。
淳朴衣着 荣誉满甲
我们一行3人到郦峥嵘家拜访时,他身着简单的蓝色衬衫和黑色长裤,红色的党徽端正地佩戴在胸前。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质朴的爷爷,不仅有众多的军功章和荣誉傍身,而且在2001年还受到原军委张万年副主席的亲切接见。
入党49年的光阴里,郦峥嵘的一颗赤诚之心从未改变,他将自己贡献给国家工程建设事业,背井离乡了几十年也无怨无悔。在1995年的国防工程建设中,他几次放弃调往部队居住城市机关工作的机会,并多次谢绝地方的高薪聘请。为了集中精力进行国防工程建设,他毅然把妻儿接到部队,把家安到深山腹地。白天他和官兵们一起研究光爆技术,现场指导施工,晚上则亲自给官兵们进行技术培训。
37年的军旅生涯,他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能熟记3000多个工程术语、常用数据及公式,被称为“技术通”。在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大西北,常年担负着为共和国构筑导弹阵地的神圣使命,带领广大官兵战塌方、斗危岩、除险石,年年超额完成国防施工任务。他负责的科技创新团队,完成中小型科研项目6个,创新施工机械23件,推广应用12种新材料,改进工艺16项,研究的光面爆破技术获得了科技创新一等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自己军旅生涯中的光荣历史。
37年的部队锤炼,他把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一个兵,就是共和国的一块盾牌。他的一颗淳朴红心一直朝向祖国,朝向中国共产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献青春,献热血,献完自己,献子孙”郦峥嵘如此说道。而这一句话更是他的人生信条,是为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信仰,是一颗红心向党的象征。
郦峥嵘入伍后就坚定不移奔赴荒无人烟、环境艰苦的大西北,即便是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巍巍昆仑的高海拨依旧是大雪纷飞,最底气温能达到零下30℃,他一待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里,官兵们没有见过一个老百姓,一心投身于国防工程建设,大西北的艰苦任务完成后,他又追随部队,马不停蹄来到云贵高原继续与大山为伴,这一待又是五年。
1982年,部队转战北京,郦峥嵘也跟随部队,由军委工程兵转入第二炮兵,为继续投身于导弹阵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工程部队长年穿行于深山老林,83年部队开赴陕北延安地区,人迹罕至、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营房等建设只能靠自己动手解决。郦峥嵘说,刚开始他们只能住在山洞里。在这样条件简陋的环境下,他又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八年,在那个年代,国防工程建设的道路并不顺利,困难层出不穷:受地形石质影响,坑道岩层断裂、瓦斯泄漏、随时都有塌方和爆炸的可能,施工现场粉尘弥漫,很多官兵都患了尘肺病。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但没有挫伤部队的士气、阻挡住他和官兵们前进的步伐,反而越战越勇,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身于国防事业的决心。
1996年,郦峥嵘奉部队命令辗转到东南沿海,任务保密要求极高。东南沿海直面海峡对岸,是我军的前沿阵地,在军事斗争准备进程中,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而即使环境再艰辛,他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身心投入国防事业。他常年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在人迹罕至的群山深处,担负着为导弹筑巢的神圣使命。这些日夜奋战在导弹阵地上的工兵勇士,黝黑的脊背流淌的不仅是滚烫的汗水,更是献身国防的一腔热血和赤胆忠诚。2003年,时任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到部队视察,为了全面展示部队的战斗力,郦峥嵘要把部队多年来的东南沿海阵地建设部署情况用图文进行展示,他三天三夜几乎没合眼,画图纸、搞测绘,精准形象地向军委首长汇报了前沿阵地的各项工事构筑,受到了首长一行的高度赞扬。
戎马生涯37载,他驰骋于西北、东南沿海等祖国大地,满怀赤诚之心,将青春、将自己献给祖国、献给党,直到2007年退休。在这漫长的峥嵘岁月,他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创新,一心跟党走,用自己的认真负责完美诠释着人生的信条:“献青春、献热血、献自己、献子孙”。郦峥嵘严谨的工作作风,勇于奋斗拼搏的精神,始终不渝地认真学习着、刻苦地钻研着,勤奋扎实地工作着、高度警惕地战斗着、无私无畏地奉献着,把青春年华献给了部队建设,献给了国防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军旅生涯那段光辉岁月。
星星之火,点亮生活
退休后的郦峥嵘,满怀对党的赤诚之心和感恩之心。他说:“党对我们的关怀我一直铭记于心,因为我常年在外很少能照顾到家里,但是党却一直记着我们,给了我很多闪光的荣誉,对我的家庭照顾非常细致温暖,使我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全意投入工作。现在即使退休了,我也要发光发热,能够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党和国家再做点事情。”多么赤诚的话语,多么真诚的心,正是与党和人民的心意相通,将党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他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郦峥嵘穷其一生,奉献一生的信仰。
退休回到家乡,他被安排在镇江第四干休所,对于今后的生活,郦峥嵘是这样说的:“今天回到镇江,到干休四所,也算是‘刚入伍的新兵’了,新的领导、新的环境,将开启一段美好的新生活。”在退休生活中,他仍然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要求,继续加强自身修养,充实理论知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不断学习习总书记的新思想、新理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的座谈会上,他用铿锵有力的发言振奋人心,用真实感人的故事铭记过去,用美好的祝愿展望未来。
在革命年代,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郦峥嵘的退休生活中,他满怀热血,始终牢记人生的价值就是将自己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群众中、社会中用自己的星星光亮,发光发热,照亮于心、照亮于行,只愿党和国家越来越富强,社会越来越进步,人民越来越幸福。
志愿者说
在与郦老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崇高的国家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是他的信仰,在他工作37年的不同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信仰的力量。这份对党的赤诚,对党坚定地信仰,为我们打开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将我们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紧紧联系。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孙丹丹 徐江明
撰稿:孙丹丹 张晓敏
照片:张国良 刘蓓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