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钻研医学成为专家 坚守一线救死扶伤——袁志诚
袁志诚,男,1945年生于镇江丹徒,1970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1971年正式分配到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1978年,袁志诚创建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并光荣入党。1984年担任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曾任主任医师、教授,获得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劳动模范,终身享受国务院特特殊津贴,2016年退休,迄今仍经常参加科室的查房与手术。
红色家庭 影响一生
袁志诚出身在一个革命的农民家庭。父亲是1940年入党的老党员,1945年,国民党抓捕作为秘密交通员的父亲没有成功,却把他祖母和身怀他的母亲抓去关在丹阳埤城。后来共产党多方营救下才成功将其祖母、母亲及仍在母亲腹中的他解救了出来。这段经历让袁志诚对共产党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自己,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热爱党,跟党走,报答党的决心。
袁志诚的父亲对年幼的袁志诚影响颇深。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仅凭其一人养育了七个子女,生活十分拮据,但父亲为了家庭和孩子毅然放弃了进城当官的机会。父亲从小教育袁志诚,加入共产党绝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的红色熏陶,培养出袁志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钻研医学 救死扶伤
1959-1962年,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生活相当艰苦,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袁志诚考入了江苏省镇江中学。1965年,袁志诚考入南京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但时运不济,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使得袁志诚在大学期间只学到了较基础层面的知识。因此,最初来到第一人民医院的袁志诚,门诊时就把一本《外科学》放在手边,遇到问题及时翻阅,及时记录案例;并主动值夜班,值完夜班后主动到门诊做小手术,反复练习“切开、结扎止血、缝合”的基本功;主动担任手术的第二助手,近距离学习手术的细节……袁志诚珍惜一切的时间和机会巩固医学知识、练习手术技巧,甚至三天三夜不休息,奋战于医院第一线。
他的天赋加上勤勉好学,使其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可以达到十五分钟完成阑尾切除手术,入院第二年便可以独立地做胃切除、脾脏切除等大型手术。他说,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地督促自己努力,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给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1976年,袁志诚被派去南京专项进修神经外科(脑外科),神经外科在当时是个非常年轻的学科,没有专门的教材,仅仅只能依靠老医生的经验传授。秉承着要报答组织和党培养的信念,作为进修组组长的他一心专注在学科专业上,自学英文,翻阅各种外国文献,在摸索中实战,在实战中提升,钻研总结出知识和技巧。
两年后,他便领军创建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之初,科里只有2名医生、4名护士、11张病床,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神经外科却开展了多项技术填补市内、省内空白乃至全国首例。袁老说:“我们在奋斗中求生存,在艰苦的条件下去奋斗。”正是他的艰苦创业和技术创新,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创成有影响力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坚持一线 发挥余热
1984年,开始担任副院长的袁志诚牵头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全市首台CT机。在那个年代,CT机在全国都很罕见,江苏省的拥有量更是屈指可数。为此,袁志诚两次进京,办理审批手续,他据理力争而又言辞恳切,最终成功签批医院落户了第一台CT机。
CT机引进后,对医院的诊疗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镇江地区人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甚至与周边城市合作,让南通、扬州、盐城等地的病人来做CT检查。袁志诚十分自豪自己能够为镇江人民贡献了一份力量。
2009年,市一人医聘任袁志诚为终身教授,直至2016年71岁的时候,才正式办了退休手续。现在76岁高龄的袁志诚还仍然长期保持与年轻医生一起查房、一起上手术台的“作息”习惯,无私奉献着自己宝贵的技术经验,奋斗在医学临床第一线,继续抢救和治疗病人。并担任“银发生辉”康复老专家志愿服务队二队的队长,到乡镇、社区为广大群众进行义诊、普及疾病和健康知识,充分运用老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特长优势,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志愿者说
在采访中,袁老对我们青年学子说:1.要学会创新,灵活运用,结合实际,不要脱离群众。2.要跟着历史走,跟着党走,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敢想敢做。3.珍惜时代,不负使命,不负韶华,青年人得勇担时代重任。4.要学会感恩,医院培养了我,成就了我,不能忘本。
我们要学习袁老的爱国、敬业和奉献精神,作为青年学子,应当勤勉好学,总结钻研,敢言敢做,发挥才能,创新发展,从而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繁荣富强的发展而献身。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陈哲 黄静怡
摄影|安文晖 编辑|倪冉
校对|张易頔 审核|张明亮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