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用年轻与奋斗点燃每一个人——徐元才
徐元才,男,1939年生,1978年入党,1999年退休,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员。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进入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1968年调回镇江无线电厂,先后任职车间副主任、主任、支部书记、动力设备科科长等职。1999年正式退休后,继续在电子中专任专业课老师10年,同时参加“星火合唱团”。先后被市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委评选为2019年度镇江市首届最美老干部志愿者、2020年度镇江市百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能量先锋。
01
我在大庆油田的日子
1957年,徐元才考取北京石油学院。1960年的9月,徐元才刚成为一名大四学生,随后便踏上了北上征程,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开发大庆油田的万人大会战,一直持续到来年四月。
在大庆,没有坚固的睡铺,没有温暖的教室,没有充足的伙食,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齐膝的草、一台台钻机以及冬日里茫茫的飘雪。在这段时间里,工人们遇到了低温、原油运输、管道保温等问题,但这些都在众人努力之下,通过创新思维与技术一一得到了解决。但粮食不足是当时人们面临的最严重且最难以解决的挑战。1960年冬,全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人们每个月的粮食到手大约只有20斤,同时缺少蔬菜和肉类,这对当时的工人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当时的徐元才也因此出现了营养不良、浮肿等身体问题。
在大庆奋斗的日子,让徐元才深深体会到石油工业发展的不易,工人工作的艰苦;体会到人不经历艰难困苦,不知道什么是苦难。他将自己的经历整理写成《我在大庆油田的日子》,后来被刊登在了报纸上。
02
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在采访过程中,徐元才真切地说:“虽然我们不少人大学毕业后并不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好好学习,要让自己有一定的本事!”
1962年,徐元才在北京石油学院完成石油及天然气贮存与运输专业学习后,进入兰州石油机械所工作,曾参加一机部、石油、化石三部组织的年处理量为100万吨天然铀炼厂的定型设计、锦州合成橡胶会战和四川天然气管道调研,后任贮运机械研究所副组长。1968年调回镇江无线电厂后,参加了651工程天线车的设计。在职期间徐元才承担了工厂的七个技改项目,其中“低熔点合金膜”获江苏省电子工业厅新技术应用奖,“硬质聚氨脂管泡在通信车上的应用”获江苏省电子工业厅工艺成果奖。可以说徐元才切实做到了“好好学习,让自己有一定的本事”。
工作期间,徐元才多次出国学习交流。1995年时曾前往意大利学习设备改造方面知识,当时徐元才等人出国的条件待遇和我们现在不能比,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当时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近些年来,徐元才也时常出国旅游,最令他感到高兴的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不仅仅带来了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腰杆挺起来了,中国人的尊严再也不允许任何人的轻视或是践踏。中国的现在来之不易!
03
组织星火合唱团
退休之后,徐元才发现在开展社区活动时,有不少党员热衷于唱革命歌曲,同时社区里的不少老人缺少陪伴与沟通,于是徐元才萌生了成立合唱团的想法。他和社区交流了这一想法,在社区党委的积极支持下,以桃园居民党员为主成立了桃园社区“星火合唱团”。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合唱团的管理比较自由,队员并不需要每天打卡,迟到或早退也不需要请假,全凭自愿,但日常练歌中很少有人员缺席。队员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准时来练歌,这样一份长年累月的坚持弥足珍贵。队员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欢声笑语,练歌之余,大家还能互相交流各自的生活,包括外出旅游、坊间趣事、生活烦恼等等。
志愿者说
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但我们面临的却是一个不和平的世界。我们大部分人未来或许都会归于平凡,但难得的是如何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凡。我们或许无法和徐老有同样的经历,但我们可以和徐老一样有一颗永远跳动的年轻心脏。我们可以做到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我们可以做到抓住机遇,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挑战与机会;我们可以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把“为人民服务,对自己负责”落到实处。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王双婉容 杨璐
摄影|潘达伦 编辑|鲁玉玮
校对|张易頔 审核|张明亮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