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青松老更劲,夕阳傲长风——叶夏裕
叶夏裕,男,1943年9月出生。1961年考取浙江大学,1965年9月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2006年9月退休。退休后担任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和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集邮协会会长,在学术上继续扶持年轻同志,并且先后出版了五本论著。
01
笑对人生 低调处事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叶夏裕,他认为人这一辈子需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只有一个个将其克服,方能抵达光明的彼岸。
在五六十年代,考大学丝毫不比旧社会科举容易,学校少,招生也少,除了学习成绩要优秀,当时还需要清白的家庭成分。叶夏裕努力克服所有困难,脚踏实地刻苦学习,18岁考进了浙江大学。他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毅然选择将农机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暑假期间国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此时的叶夏裕已经学习了一年高等数学、化学、物理等一些较难科目,但还是响应号召转向学习蚕桑专业。即使面临诸多困难,也无法阻挡叶夏裕学习的脚步。
当时他的父亲一个月的工资35元左右,要赡养祖母、养育儿女,家庭并不富裕,叶夏裕大学期间的生活费一个月仅有5元,因此他更加努力,更加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助学金补贴,完成了学业。当时的学习条件何其艰苦,叶夏裕笑对苦难,一路披荆斩棘,成就了现在。在40岁时,叶夏裕克服年龄上的阻碍,坚持从头开始学习外语,并通过外语考试去国外深造,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接受采访的叶老
叶夏裕心系蚕桑,淡泊名利,谦虚做人,低调处事。他精研蚕桑专业,前前后后写了几千篇论文。他用长达四年的时间,将新的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归结在一起,整理出245篇论文。这其中有叶夏裕独自完成的也有与他人合作完成的,然而他却坚持不在作品上署自己的名。
02
饮水思源 无私奉献
叶夏裕孝敬父母的同时,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培养和帮助过他的老师、领导以及同事。为报答一位老所长的栽培教育之恩,叶夏裕根据他留下的草稿,替他完成并出版了《西域丝绸之路》,完成了老所长的心愿。
叶夏裕曾答应与浙江省文科院的一位老专家一起撰写《中国蚕业史》,并在2005年完成了大纲的编写。不幸的是,老专家因身体原因逝世,叶老认为既然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继续完成下去。在2006-2010年期间,叶夏裕不辞辛苦,从材料收集整理到出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其中遇到困难中最大的是缺少出版资金,叶夏裕向浙江大学求助,并且提出落款不需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只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03
紧跟党走 不忘初心
“我们这一代人是由国家培育起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我们”,叶夏裕感慨。从十几岁到如今,叶夏裕始终紧跟着党的步伐,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转专业去祖国需要的领域到退休后仍时刻关心下一代的发展,叶夏裕每时每刻都保持着自己的初心,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叶夏裕说:共产主义的高楼大厦需要每一个人去添砖加瓦,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是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回顾过去,当年毛主席一声令下,“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这一直是叶老等老一辈的奋斗目标。现在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志愿者说
在和叶老的交谈中,我们被他的谈笑风生所吸引,坐在我们面前的好像不是明年就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而是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对待事物乐观,对待工作负责,对待党和国家忠诚,是当之无愧的“树人先锋”。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夏正飞 陶海秋
摄影|杨雪怡 编辑|倪冉
校对|张易頔 审核|张明亮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