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致力文化工作,集聚群众力量——刘朝宽
刘朝宽,男,1855年出生,1974年毕业后进入村里的文艺宣传队,1976年从大队抽调到蒋乔公社机关,负责跑材料、写通讯,编印《四秋战报》。1978年,公社腾出五间老旧厂房给文化站,刘朝宽负责文化站的工作,而这一干就是四十年。2015年,刘朝宽从区文化办退休,退休后仍然积极地参与文化工作,为文化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迎难而上挖瑰宝
1983年,乡村文化站人手少任务重,民间文化及全国文物的普查工作就需要文化站的同志们挨家挨户的进行,下乡与翻山越岭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为了获得乡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刘朝宽和他的团队会进行大规模的走访与调研。
令人惋惜的是,这项工作中间因为某些原因搁置了近二十年之久,当刘朝宽重新开展文化普查时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传承人搬迁、手艺失传、实物与名称无法对应等等。
2006年,国家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制度,刘朝宽迎难而上,重新深入基层开展乡土文化普查工作。当年全国民间舞蹈普查,他们发现了嶂山马灯;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他们发现了蒋乔民间故事。后来新的地域合并到蒋乔,又陆续搜集挖掘了“燕子窝山歌”“燕子窝狮舞”“秀山号子”以及很多乡土文化元素。在当年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与本地相关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迹。
试想,如果不是主动积极真抓实干,而是推诿应付了事,我们现在就很有可能与这些地方文化无缘,坐拥文化而看不见文化,甚至与珍贵的乡土文化失之交臂。正是因为刘朝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文化工作的热爱,才使得这些民间文化能够重现在群众的眼前。
培育种子建队伍
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分田到户,群众忙于发家致富,一心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没有时间参与到乡镇文化活动中来,群众文化处于低潮。而以责任制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使文化站很难到生产单位去平调人员开展活动。刘朝宽仍记得当时文化站离家较远,交通不便,他忙起来常在文化站留宿,晚上随便拉拉琴,谁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自娱自乐活动,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凑热闹。年轻人来了,文化就活起来了。
看到这一文化现象,他便及时抓住机会,热情鼓励大家跟着唱,并倡议组织业余文艺合唱队。得到大家支持后,他便每晚坚持集中训练。后来这支合唱队参加了镇江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的文艺演出,是当时唯一的一支来自基层乡镇的文艺合唱队,受到群艺馆的称赞和表扬,既完成了工作,又锻炼了队伍,成了一次很好的文化活动演练。
1987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刘朝宽及其团队在鱼池边搜集到一首以往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民歌,叫《五更相思》。当时正逢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们便将这首民歌重新填词,以妹子“五更相思”的情怀,表达其勉励前方恋人为国立功的主题,并将其排练成歌伴舞,先后多次参加区、市文艺演出,后来这个节目被选调参加了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华东片区的演出。
因势利导搭平台
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参与活动的人员不断增多,如何保持群众文化的热情是刘朝宽关注的重点。于是他们根据群众的喜好,因势利导,将喜爱登台表演的组成业余文艺宣传队,将喜欢诗词歌赋的鼓励他们创作,将创作出来的作品及时给宣传队排练或贴在墙头供人阅览。由此群众文化热情不断高涨,创作的诗文稿件持续增多,刘朝宽的团队又及时推出站办刊物《乐园》,为群众文艺创作搭建发表传阅的平台。
刘朝宽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善于把握,突出群众文化的群众性特点,为他们组建队伍,提供平台,编写节目,使活动有队伍,有形式,有内容,从而使群众文化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下乡演出的锣鼓热热闹闹地敲起来,山山水水便洋溢起节日的喜庆氛围。
志愿者说
刘老从开始工作,直到退休后,四十余年致力于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其精神与情怀令人钦佩!作为青年人,我们应当提高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乡土情怀与民族情怀,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向刘老学习,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杨璐 王双婉融
摄影|潘达伦 编辑|蒋荟荃
校对|张易頔 审核|张明亮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