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王峰
王峰,王龙烈士之女,1928年出生,1945年参加新四军,1946年于高邮入党。曾参加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1955年于朝鲜回国后在甘肃张掖师专工作。1987年,离休异地安置,回到原籍扬中。2011年获“扬中市‘四好’离休干部党员称号”,2015年获扬中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8、2019年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荣获全市最美离休干部荣誉称号。
“比起多说,我干得更多”,这是相伴王峰一生的座右铭。谈到自己的经历,王峰的语气平淡且从容,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称赞之处。但仔细聆听着她年轻时所经历的种种,她的事迹在志愿者的心中掀起了滔天的浪花,她是那个时代奋斗的剪影,也是这个时代的薪火传承者。
丧亲之痛,支撑着理想之花
1945年,年仅17岁的王峰参加工作,她一边上学,一边在军队中做着后勤保障工作,彼时她的父亲王龙正在革命一线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分子战斗。在年轻的王峰心中,父亲在生活和思想上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她总能想起父亲时常对她们所说的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5年9月,王龙同志牺牲,这对王峰及她的母亲来说是一个惊天噩耗。“我的母亲万念俱灰,想抱着我和弟弟去跳江,但想到父亲对家中的嘱托,于是决定继续抚养我们姐弟。”1945年,王峰被母亲正式送入了新四军,成为了革命军的一员。
军旅虽苦,信念光芒始终照耀
由于王峰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到军旅的第一天便被分到了医疗班。然而正是第一天的所见所感,使她毕生难忘:“我还记得我工作的第一天,一名伤员需要截肢,但我们没有专业的工具,我只好和另一名护士抓住他的胳膊,大夫用锯木头的锯子来截肢,我看着那把锯子,看着那血沫横飞的景象,我感觉这把锯子就好像锯在了我的身上。”
王峰早年染过风寒,民间的土大夫虽然治好了风寒,却使王峰在一段时间中说不出话来,于是王峰决定索性多做事、少说话。当时部队中有一位党员是王峰的老乡,见到王峰这样脚踏实地,乐于助人的品行,决定做王峰的入党推荐人,“当时还闹了个笑话,因为我是一名妇女,而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直希望的,在入党宣誓的时候太激动了,还多说了一句‘解放全世界的妇女’,在部队中闹了笑话”。
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本职
军旅生涯中,王峰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行军途中多是艰难险阻,在这途中有结下深厚革命友谊的战友,有始终指引着自己思想的政委,也有相识并相伴终生的爱人。王峰的先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陪伴王峰走过了余下的大半生,两人相互依存,相互鼓励,既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有着闪闪发光的革命友谊。
2020年疫情期间,王峰交了一笔特殊党费以援助抗疫,说起这笔党费,王峰说道:“这是很普通的一件小事,我从小就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记得我还在甘肃工作的时候,有个孩子和他母亲得了荨麻疹却没钱去医院治病,我每天上班前都去他们家进行调理,最后治好了病。我觉得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本职,应该在我们的心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应该保证党的先进性,应该是共产主义先锋队的一份子”。
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王峰的语气是波澜不惊的,她用平淡的语气讲述着一个个惊心动魄、激情澎湃的故事,志愿者们在她的眼睛中看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那个意气飞扬的年代,那是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年代,那是砥砺前行、觉醒的年代!
志愿者说
王老的言语是坚定的,在她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当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到了王老家门牌上写着的“光荣人家”,想到了《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王老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她指引并激励着我们更加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也让我们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杨志东
摄影:刘笑龙
编辑 张怡平
审核 陈宇 杨颖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