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镇江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系列访谈

五十九:战地玫瑰,巾帼不让须眉——沈华英

2021-10-18 16:20

微信图片_20211018161850

沈华英,1933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镇江市行业老干部办第二党支部一名老党员。1952年她从南京通信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报务员,分配至24军,赴朝鲜参战。195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唐山市人民广播电台、二轻局工作,1982年调入镇江市塑料工业公司任组织宣传科科长,直至退休。今年,89岁的沈老已经有66年党龄,被授予“光荣在党五十周年”纪念章。

“ 发芽 ”

沈华英出身贫寒,家中有兄弟姐妹七人,仅靠父亲做小生意维持家用,身为长女的沈华英从小便担起生活重任,7岁起做家务、照顾坐月子的母亲。1950年,18岁的沈华英正读初三,当时的她年轻、热情、有抱负,提及这一阶段的经历,沈华英说:“当时在报纸上看到抗美援朝的新闻,我满腔热血。我觉得年轻人应当不怕牺牲,为国家做贡献!当年正值安徽合肥招收志愿军,我毫不犹豫的报名,虽然父母反对,但是我信念坚定,离家卫国!”时光虽已过去七十余载,但采访时,志愿者依然能感受到沈华英语气中的铿锵有力。

微信图片_20211018161856

“ 生长 ”

1952年秋,沈华英顺利从第三野战军南京通讯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报务员,同其他20多名毕业生一起分配到24军,随后进入朝鲜参战。跨过鸭绿江后,天气十分寒冷,女同志们脱下裙装,换上棉衣棉裤,背着被包,挎着三八步枪和干粮,和男同志一样急行军。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只能昼伏夜出、徒步前行。夜里漆黑严寒,但是任务艰巨,日行百余里是常态。“我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拖后腿,我们女同志手拉手,互相鼓励克服困难,饿了吃炒面,渴了喝雪水,从不掉队!”说到这里,沈华英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微笑,保家卫国任务是艰巨的,但使命是光荣的。

“ 开花 ”

在朝鲜战场上,沈华英担任24军72师机要科报务员。到达营地后,他们要立刻架设天线,安装电台,确保首长指挥命令畅通,确保各战斗单元上传下达。外面是敌人炮火的轰鸣,而猫儿洞里却是聚精会神收听甄辨讯号的沈华英,她最多时收、发报700多字,从而保证了师和军指挥部与前线之间的命令传送。在入朝参战整个期间,沈华英收发报从未出现差错和遗漏,且与军部电台配合默契,军部经常用讯号对她表示谢意和问候,她也受到了师首长的表扬。

“电台是报务员的生命,它是首长的眼睛和耳朵,因此保护电台是每一位报务员的神圣职责。黄继光同志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他的事迹传遍朝鲜战场,是每一位志愿军心中的英雄和榜样。各种各样的恶劣天气加上敌机轰炸、炮火的攻击,架设的天线随时面临遭遇破坏的危险。我和另外一位志愿军商量好,如果天线倒了,我们就出去,生命再危险也要架设好天线,我们要像黄继光同志一样勇敢,用自己的生命确保电台正常工作。”黄继光同志是沈华英的榜样。

微信图片_20211018161901

微信图片_20211018161904

光荣在党五十周年纪念章

“ 结果 ”

终于,停战了。炮火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从坑道中跑出的战士群情激昂高呼庆祝声。为了防止敌人再次侵略,志愿军战士仍然坚守在五圣山阵地,朝鲜战争将一个稚嫩的少女磨砺为顽强的革命战士。在休整的时间里,沈华英与当时同在朝鲜的72师军务科长陆正康同志恋爱,结为伉俪,并生育子女。回国后,她继续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先后在上海、唐山市人民广播电台、二轻局工作,后调到镇江市塑料工业总公司任组织宣传科科长,直至退休。

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沈华英说:“比起在朝鲜战争牺牲的成千上万的先烈和战友,我是幸运的。至今想起他们,我心里都会涌起无限的悲痛。如今他们有的魂归故里、安葬于烈士陵园,有的长眠于异国他乡,还有的甚至没能留下姓名和籍贯。我绝不能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是真正最可爱的人。我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做到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责,尽其所能为党和国家繁荣昌盛,为人民幸福安康做出新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11018161909

志愿者说

沈老虽已89岁高龄,但仍然坚持看报纸、看电视,关心时事政治,她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分健谈。与沈老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回到了当时艰苦的环境中,仿佛经历了那一场残酷的战争,书本上静态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所有的画面在眼前铺开。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每一位革命先辈为榜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文稿|韦天歌 王捷

摄影|刘笑龙

编辑 | 张玉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