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对话老党员丨朱昌圣:我是人民的儿子,我要为人民做事
金山网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习惯。不求做官,只为做事是信条。做事变等、靠、要为抢、争、找,不怕苦,肯干事是作风。所做的工作力争市里有位置,省里有影响,全国有特色。在对话中,朱昌圣这样对新青年郑曰文说:“我是农民的孩子、人民的儿子,我要为人民做事!”
朱昌圣,男,194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66年回乡务农,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毕业留校任南航校团委常委、系团总支书记、学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79年到镇江市委组织部任职,1984年起任青年干部科副科长、干部培训科科长、知工办主任、市委副局级组织员,1992年到镇江市人事局任副局长,1998年到镇江质监局工作,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纪检组长、市打假办主任。
干部遴选 精益求精
1979年朱昌圣回到镇江在组织部从事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的工作。在职期间负责处理了3000多名知识分子冤假错案的纠错平反工作,并在全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他主持制订干部培训规划,使几万名双下干部接受了中专以上教育,使近千名干部受到了大专以上文化教育,为干部队伍的年青化、知识化作出了积极努力,被评为省干训工作先进个人。
“党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我,我深感担子的份量,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细致的开展工作,尽量在育人用人上不能出乱子有闪失。”在市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他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员或先进工作者。
制度改革 敢为人先
1992年朱昌圣岗位调动到人事局工作,这时适逢人事制度实行重大改革的非常时期,政策性强、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他先后承担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退休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一篇有关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文章,就心想,退休老同志们年轻时为祖国呕心沥血,退休后应能颐享天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大,为了使老同志的生活有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应当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于是就将自己的想法反映给上级领导,得到省人事厅和国家人事部领导的赞许,批准镇江市作为首例开展改革的试点。可接下来面临着最难的问题——当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很不完善,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参考,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从零学起还要造就“大厦”。本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没有退缩,与同事们一起收集和学习保险资料,认真调研和分析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情况,加班加点拟定符合国情市情的改革方案供领导决策。参加国家考察团去欧洲考察调研,朱昌圣说:“鞋底子磨破了,鞋后跟跑掉了,什么都阻挡不了党和政府要造福人民的决心。”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讨论、论证,终于出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行方案,并通过模拟运行取得了成功,自此镇江市被国家人事部、财政部列为全国首例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开辟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先河。国家人事部在镇江召开了《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议》,推广了镇江的做法和经验,拉开了全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序幕。
质量监督 大公无私
1998年朱昌圣轮岗到镇江市质监局工作。从管人到管物,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重大转折。所有工作都要从头学起,从头做起。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必须尽快熟悉业务。他利用自己干、爱、钻的工作习惯,学习法律法规,刻苦钻研业务、深入基层听取汇报、下沉到企业调查研究、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不到半年时间,情报工作和特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经验在全省介绍并推广。局机关党委连年被市级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党委。组织上两次调他到外市质监局担任主要领导,因家庭有实际困难,他没有去。后来省局任命他为正处职干部,他说:“这是组织对我工作的信任和肯定。按照我不求做官只为做事的从政信条,能够这样,我己经很知足了。”
他在打假过程中不乏遇有一些闹事逼迫威胁的恶人,用尽各种手段阻止他执行公务,但朱昌圣秉承大公无私的精神,面对威胁与恐吓不后退半步,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以理服人,严格执法。在回忆那一段经历时他说:“依法行政、惩治违法行为有时是很危险的,但我不怕,我不是为了自己,我是为了人民。”
岁月未曾改变他分毫,至今他仍旧是那个不忘初心,刚正不阿的人民公仆形象。临别时,朱爷爷说一辈子太长啦,讲不完的,但你们要记得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这一辈快走到尽头喽,民族振兴、中国强大还需要你们年轻人挑起大梁,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
郑曰文感叹,对于朱昌圣来说,岗位是战场,职务是责任,工作是担当。“战场”艰难险阻,坚定了他秉公执法的决心;“责任”内化于心,升华了他甘于奉献的初心;“担当”吃苦耐劳,他扛起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重担。大公无私坚守岗位职责,勇担工作责任,力争将工作做到更好,这是他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也是他一贯的精神指引和人生信条。清廉之风,认真做事,朱昌圣老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陈新全)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