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追寻信仰密钥,凝聚前行力量——王玉龙
王玉龙,男,1931年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1950年入党。1951年参加朝鲜战争,1953年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9年至1969年任铁道兵三师十连排长、连长,1969年转业至镇江市磷肥厂任行政科长,1992年退休后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和公益慈善活动。
动荡年代,少年何去何从
1931年,王玉龙在江西省出生,1938年开始在江西省彭泽县马当镇读书,期间日本在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局势动荡,王玉龙一家饱受战乱的折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随之而来,国家又一次陷入战乱之中,1946年王玉龙母亲带着王玉龙逃难到镇江学徒,1948年,17岁的王玉龙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七军五十师一五零团。
1949年,王玉龙随中国解放军部队前往贵州参加剿匪,1950年在朝鲜战争爆发之际,新中国内忧外患,局势不稳,为了保护新中国的安全,维护得之不易的和平社会,战士们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自愿写血书,要求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时的王玉龙才20岁,然而年少的他不畏生死,毅然写下请战血书,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10月,王玉龙和其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坐上了前往朝鲜的火车。
仗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
没有高昂的军歌,没有欢送的人群,王玉龙和战友们悄无声息地来到朝鲜战场。1951年的冬天让王玉龙记忆犹新,美军一天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大多只有房顶般高,战士们反穿棉衣以躲过敌机的轰炸,还是有不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是步兵的王玉龙服从安排转变为铁道兵,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抢修铁路,荣立三等功。“仗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这是王玉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清川江一路征战,铁道兵一天天的拼搏与坚守,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贡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缺衣少食、缺枪少炮,但最不缺的就是精神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一直鼓舞着王玉龙无怨无悔地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在朝鲜战场,面对一米多深、水火不化的冻土层,王玉龙和战友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下,挥动钢钎,抢修铁路,还要防空袭。王玉龙强调他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没有正面和敌人交锋,更没做出杰出的贡献,他只是个铁道兵。但在这视运输为生命线的战场之上,正是有了王玉龙这些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的坚守,保障铁路大动脉的畅通,确保战略物资运输到位,才迎来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没有枪林弹雨的正面交锋,却有默默奉献的坚守付出,历史会永远铭记他们,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
爱岗与爱国,几十年如一日
1969年6月至1992年9月,王玉龙转业至镇江市磷肥厂担任行政科长职务。期间负责食堂、幼儿园、卫生和房屋分配等方面的工作。王玉龙谈到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坦诚与责任心一路走来,在工作岗位上,他认真学习,尽心尽职、一丝不苟,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岗位上的每件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岗位。
如果说在工作中,王玉龙是兢兢业业的,那么在生活中,他又是热血沸腾的。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王玉龙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不管是在抗击非典时期,还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期,又或者现在的新冠疫情,王玉龙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自愿捐款,他说他虽是一个小人物,但却十分牵挂祖国以及祖国的每件事。1992年9月至今,王玉龙离休在家。虽然不用操劳工作上的事情,但老人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各种活动,十分认真地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每一个任务,并且坚持关心国家大事与镇江大事,虽然已90岁高龄,但老人现在仍坚持看报纸与时事新闻,关心着祖国发展、社会进步。王老经常说,现在的好时代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志愿者说:
“我们要学习王老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为信念而战的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摄影|石润仪 吴秋华
供稿|许行舟 刁芸菲 石润仪
编辑|马冬青
校对|张易頔 倪冉
审核|张明亮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