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文武双全,初心如磐——刘立信
刘立信,男,1934年出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来镇江工作,先后在煤机厂的配件车间、仪表车间、准备车间担任主任。离休后担任了6年的居委会主任,解决百姓民生问题,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从容报国,不负韶华
刘立信出生于革命老区沂水,而他的爷爷和大爷也都是老革命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947年3月,刘立信加入了新四军,可以说两位长辈便是刘立信革命的引路人。加入新四军后,刘立信在黄海大队担任通信员一职,而较小的年龄则为他的革命工作提供了很好的隐蔽伪装。后来他服从组织安排,还在淄博博山大华铁工厂车间维修过各种枪支、大炮等武器装备。当时的条件很艰辛,刘立信老人回忆道,饿得吃不饱饭的时候只能吃树叶,到后来还悟出了榆树叶好吃,槐树叶不好吃的“经验”。1952年8月,刘立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今天已经有69年的党龄,对于加入共产党的初心,刘立信回答的比较淡然,但这69年来为党的事业勤恳奉献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周围的人却都是有目共睹的。
爱岗敬业,拓宽视野
刘立信在参军前并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因此退伍后他并没有直接去做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继续学习,后来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山东煤矿学院担任实习教员一职。1964年,刘立信来到镇江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期间,他做过保卫处科长,也在配件车间、仪表车间、准备车间担任过主任。刘立信在从事车间管理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优势,把工人们从思想上团结在一起,为整个工厂的发展贡献才智。他带领大家制作了流量计、防爆器,流量计用于测量地下水,防止打地洞的时候打到地下水而将矿洞淹没,防爆器则用于判断煤气浓度是否达到爆炸的标准,这两件产品很好地将厂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了起来,也很好的解决了矿山安全保障问题。刘立信指出,既要有知识,也要有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在工艺科工作期间,他曾获得工艺安全奖与技术革新奖。后来他又带领技术人员很好地完成了煤炭部下达研制重要技术产品的任务,因此而受到了部里的表彰。
热情不减,终身学习
离休后,刘立信也没有“闲着”,他进入了老年大学学习,还在镇江市润州区镇句路社区担任了6年的居委会主任,帮助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也积极组织与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居民们的生活,获得社区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活到老,学到老。刘立信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由于生活经历的特殊性,他的前半生在山东,后半生在镇江,在见到了更多的人与新事物之后,使他学习与认识新事物的欲望更加强烈。在谈到对青年大学生与党员的寄语时,刘立信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了解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无限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他感慨地说。
志愿者说
刘立信老人的一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一阶段,他一直在用知识武装自己。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总能通过学习掌握新的技能,迅速提升新的能力。老人的经历,非常直观的向我们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含义。信息时代下,知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老人也对新一代的我们寄予厚望,他说,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也要适当拓展知识的宽度。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一些,能为你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帮助。老人的这番话,让我们受益良多。身为大学生,有时候确实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不同的专业都做一定的了解,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眼界的开阔。同时,老人也告诫我们实践的重要性,书本上的知识需要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印证。老人的话语言简意深,我们年轻人也应激流勇进,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自我,建设祖国。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陈琪超 付秀华
摄影:付秀华
编辑:李季淼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