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立本求精 铸就大业——李新忠
李新忠,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界首市人,大专学历。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肢体伤残矫治中心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969年12月入伍,1972年10月入党,在部队工作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4次,多次嘉奖。曾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国肢体伤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常务编委,《四肢畸形》主编,南京军区骨与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修复与重建专业委员会委员,镇江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镇江市医学会、医疗纠纷办、司法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19年被镇江市医学会评为“优秀鉴定专家”。现为镇江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四休养所军休干部。
坚定信仰,一心向党
李新忠于1969年应征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自觉接受培养与锻炼,自此踏上军旅征途。他自觉适应军队、军人的生活方式,时刻接受党和部队的考验;在部队积极参加徒步千里野营拉练、深挖洞广积粮运动、凤定嘉综合大演习、实兵装载渡江训练大演习……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逐渐培养起了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也更加认识和懂得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后来,由于他工作积极,完成任务出色,表现突出,获得党组织的认可,于1972年10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如何成为一名好大夫、好军医,是大多数从医者对自己一生的追问。李新忠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说到,要立志明确,并为此不懈努力,要知识全面、技术精湛,医德医风好,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病人,能正确处理和解决专业范围内复杂、疑难案例才可能触及。
他记得多年前的一天,一位新娘在婚礼当天骑自行车不慎摔倒,送医后经李新忠诊断,为右踝部粉碎性骨折伴脱位,李新忠当即提出应住院治疗。新娘一下哭成了泪人,爱人不在身边,婚礼不能推迟,更不能缺席。李新忠见新娘哭得揪心,也为成全一对好姻缘,他便决定立即手术,经三个多小时的努力,新娘子得以下地行走,最终如期举行了婚礼。为此,李新忠得到新娘、新郎家人及同事的高度赞扬。
还有一次是在2019年,一位老者在自家菜地发现一枚炸弹,因不当操作误伤自己,伤情十分严重,呈出血性休克,送医救治后,心脏停止跳动8次,最长达8分钟之久,李新忠不顾他人的劝告,进行一次次的除颤、一次次心肺复苏,最终经过通宵努力,稳定了病情,病人康复出院。
李新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付出,全心全意为病人去抢救,去治疗,才能配得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称谓。
精益求精,攀登高峰
一个人的强大,要具有踏实能干、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刻苦精神,做到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才能实现目标。李新忠先后3次经过专业培训、院校深造等学习,从事过医学检验、放射影像、外科工作,最终在老一辈导师指导下选择了骨科事业。
他的老师告诫他,在工作中要坚持总经经验、积累知识、努力践行每一个计划与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李新忠最终在“脊柱外科、骨科矫形、创伤骨科”等领域获得较深造诣,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1项;在腰椎间盘空格出症、骨折外固定的研究上获8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40余篇,也曾任《现代矫形与治疗学》、《骨科诊疗思维玙技术应用》《儿麻矫治须知问答》等著作的编著。1996年被南京军区授予“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称号,九五规划期间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授予《发展残疾人康复医学》九五贡献奖先进个人,2007年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授予肢体残疾康复贡献奖二等奖。
以上所取得成绩,离不开党的教育与培养,离不开老一辈的指导和战友们的帮助,更离不开李新忠的不懈努力及对事业的追求和探索精神。
志愿者说
李新忠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拥有一颗为国、为民奉献的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结合自己专业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生根发芽,为人民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写:何逵东 王巍涵 李圣彦
摄影:王小平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