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一双腿,一匹马,一个传奇故事——王希和
王希和,男,汉族,1931年出生。1949年参加工作,并入党。1949年参加上海吴淞口战役,1950年参加朝鲜战争。1956年批准授予少尉军衔,1960年晋升为中尉军衔,1963年晋升为上尉军衔。1978年担任镇江纸浆厂化浆车间支部书记,1991年离休。
每一位战士都是英雄
王希和是山东禹城人,1948年就当兵参加革命并且入了党,但档案登记的时间、包括入党的时间,写的都是1949年2月。他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到达部队参军的时间。”对于一个士兵而言,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日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永远都不会忘记。
王希和进入部队最开始是在上海警备区33军炮团一营二连当一名通讯员。他参加过淮海战役,但当时已经是战斗末期,没过多久徐州就解放了。接着便是随部队参加1949年的解放上海战役。他清楚的记得,当时解放上海的前线指挥部设在镇江丹阳,有一个强制命令:“不允许伤害上海的一草一木。”虽然结果很美好,但是过程异常艰难。我军一进攻,敌人立刻退到城内,解放军只能想方设法地将敌人引到郊外歼灭。战士们又饿又困,一天只吃几个馒头,条件相当艰苦。但解放全中国的强烈愿望和战必胜的伟大信念支撑着他们,始终全力以赴。当时留守上海的国民党将领一看形势不好,城要守不住了,一个个纷纷逃亡海外,剩下的副职军官在我军地下党的劝导工作下,引导那些残兵败将起义投诚,最后上海解放了,一座城市得以完好保存。“百万雄师过大江,过去咯!”王老兴奋地回忆道。
打完上海之后,部队便留下来守卫上海。当时用的是日本的炮,火力差射程近,只能打到江边,始终打不到对面,防不住长江口,于是部队改换武器装备,增强了战斗力,编入20军60师炮团,王希和成为团里的一名骑兵通讯员。“一开始哪里会骑马,全都是战场现学的,都不知道摔伤了多少次才学会。”王老如是回忆。
部队修整几个月,在1950年11月11日入朝鲜作战。当时北方已经寒气侵体,路上发了棉衣棉裤,但没有棉帽子,战士们冻得发颤。王希和随部队第一批进入朝鲜,1952年7月左右最后回国,当时是秘密入朝,回来也是。由于是从南方出发,进入东北的时候已经是天寒地冻了,坐的是闷罐车,走走停停,隔一段路程就要停下来加水加煤,头顶上盖的是油布。作为通讯员,王希和骑马在朝鲜战场的山水沟壑间跋涉,为部队传递重要信息。王希和在朝鲜参加了四个战役,一次阻击战。第一战役部队进去作战,接着后续志愿军进去的时候敌人离鸭绿江仅有十八里路,即将入侵至中国边境。我军晚上悄悄进去,跑到敌人后方,把敌人一点点地包围起来打。第四次战役时,因内奸泄密,我军通讯员损失惨重,王希和也几次被敌机追杀,幸亏他反应快,躲进山沟,才得以逃脱。战役打完后我军部队伤亡很重,无数战士牺牲。而王希和凭借其精湛的骑术和迅速的反应,才得以幸存。
从朝鲜回来在上海待了没几天,王希和就跟着部队去浙江参加解放大陈岛。攻打下来没花多长时间,国民党眼看守不住,连忙搭着美国的第七舰队逃亡台湾,连岛上的普通百姓都一起带走,只留下了五六个人。
退伍老骥战文盲
从战场回来后,王希和跟着师部在东南沿海走了很多地方。1955年王希和服从部队安排回到奉化一带识字学习知识。当时为了学习知识也跑了不少地方,同期的班长、副班长都学有所成,王希和是文盲,因底子差,考试成绩不合格,为了补上这一课,领导亲自督促他学习。开始参加识字班,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到礼拜六晚上,部队里将吃的喝的都给他买好,并吩咐:“礼拜天不许出去,要学字,这五十个字要背住,要考试。”饭菜都备好了,那还好意思去别的地方?只得老老实实学习。当时他在收发室,和另外一个通讯员负责送信分发报纸。收发室的任务办完了就随时学,还有人来监督检查,就这样,王希和用了大把时间刻苦学习。后来又回到营部学摩托车,当摩托通讯员。
1978年王希和转业到了镇江纸浆厂,担任车间书记,后来又到后勤部担任书记。后勤管的范围比车间大了不少,食堂、招待所、幼儿园、医务所、服务公司、职工学校,都在王希和的管辖范围内。他自谦大老粗,官不大,管的事不少,但是自己尽己所能发挥作用,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他说,因为自己是战争年代的老兵才配了这个“职务”,功劳实际都是下面的人干的。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心志坚定,为人豪爽,大家才相信他,爱戴他,尊敬他。
纵观一生有所感
当问到王希和老人这么多年下来有什么感受时,老人说,战场上都是靠团结作战,灵活机动,战友们相互配合,不要死板。一旦死板就要吃亏,一定要及时观察,随时应变,机动灵活。现在虽然是和平时代,但灵活变通却变得更加重要。因此,王老期望年轻人在当今要多学本领,有了本领才能灵活变通,多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
最后老人对当代大学生给出了他的期望:“希望年轻人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把咱们国家建设好。希望我们年轻人能爱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做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下红色江山不容易,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鲜血换来的。要把国家建设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世界和平。”
志愿者说
每一个经历过战火、保卫过国家的人,都值得被尊敬。他或许没有直接拼过刺刀、扛过枪炮,却在收集军情、传递情报。战火无情,枪弹无眼。每一个从战场上活下来的都是幸运者,每一段流传的故事都是传奇。
凝眸华章
——百名大学生对话百位“银发先锋”
主办单位:
镇江市委老干部局
镇江市“银发生辉”志愿服务总队
江苏大学团委
金山网
镇江市社会儿女公益服务社
镇江新媒体公益服务社
采访|陈文锦 濮子清 宋泓葳
摄影|吴秋华
编辑|方雨贤 濮子清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