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新闻 - 要闻

2022年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2年3月1日在镇江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022-03-07 04:23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3月1日在镇江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市长徐曙海

downLoad-20220307042218

3月1日,市长徐曙海代表市政府向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 谢道韫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升级,“经济强”的支撑愈发厚实。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63亿元、年均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27.6亿元、年均增长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群八链”崛起成势,应税销售达到3504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产业集群分别突破千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创新动能加速成长,市场主体达到54.2万户、净增26.3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增长5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3%,新引进“金山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604人,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提质增效,进出口总额年均超过百亿美元,利用外资累计超过45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坚守不渝增进民生福祉,“百姓富”的成色愈发充足。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68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3.2%。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均纯收入超过省定标准,全市人民全部如期跨进全面小康、意气风发地奔向共同富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9∶1。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全省第一,成功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连镇铁路镇江段、丁卯高架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成通车,百姓出行更加便捷。镇江连续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年来,我们坚如磐石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美”的底色愈发鲜亮。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累计退出低端落后产能超过540万吨,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17.7%,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2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达到100%、95.6%,创成全国海绵城市,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23个,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风尚愈发浓厚。深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重大风险防控有力,疫情防控交出了优异答卷,战胜了超历史极值的长江汛情和诸多重大险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逐年下降。镇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公众安全感逐年稳步提升。

这五年,是镇江经济结构加快优化、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五年,是城乡功能日臻完善、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持续提升的五年,是生态文明优势集聚、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五年。这些积极变化使镇江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受到极大鼓舞,人民对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聚精会神抓发展,毫不放松保安全,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面对变化变局的重大挑战,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前进步伐坚实自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自觉用新思想定向领航、向新思想寻策问道,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在镇江得到有效落地,粮食安全、能源保供、长江禁捕退捕等“国之大者”在镇江得到有力落实。聚焦“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城市愿景和“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发展布局,找准实现路径,谋深落实举措,加快部署,抓紧推进,空间优化、园区整合、主导产业培育、人才人口导入、科技机制创新等关键问题开篇破题,土地、人才、金融、科技等支撑要素加快构筑。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弘扬真抓实干作风,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人代会预期性目标全部达成,110项重点任务和39项民生实事落实见效。

面对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我们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高举产业强市和争先进位旗帜,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提质增效。主要经济指标高开稳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增幅跃居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增幅跃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增幅跃居全省第五,进出口总额每月同比增幅均达两位数。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一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四群八链”应税销售增长近30%。二是招商引资量质齐升。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当年入库列统率达54.5%、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华为(镇江)数字创新中心在京口区大禹山数字文创区落户,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品牌方阵”持续扩容。省市重大产业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丹阳市国药医疗康复器械项目企业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扬中市长城汽车核心零部件一期竣工投产。三是创新驱动与日俱进。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6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量增长172%,列统新型研发机构22家、增幅全省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件、居全省前列,镇江经开区、镇江高新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丹阳市创成全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县,润州区官塘创新社区建设起势良好。引进培养大专以上人才3.9万余人、领军人才164人,市外迁入户籍人口同比增长12.8%。四是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2%,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2家。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2021金山峰会。

面对多重矛盾的现实压力,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力应对各类挑战,有效化解各类风险,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应急处置能力大幅增强;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果断处置年初输入性病例和年中周边城市聚集性疫情,圆满完成紧急驰援和分流隔离任务,巩固了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全力以赴化解政府债务,超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刻不松抓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双下降”。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矛盾,依法依规依理解决问题,一批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建党百年大庆安保维稳任务圆满完成。

面对育新机开新局的目标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内生动力厚积薄发。善于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攻坚克难,“放管服”、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农业农村、资源环境、区域融合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迸发出蓬勃发展活力。出台支持企业健康发展10条政策,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全年降低企业成本超100亿元,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等办理时效居全国前列,帮助市场主体修复信用6000余件,严重失信企业数占比降至1.1%、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排名从年初第97位上升至第31位。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等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市属国企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1%。启动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农村集体经营收入平均达到160万元,丹徒区世业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句容市茅山镇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启动实施“扬帆计划”和“金穗行动”,新增上市企业4家,成为全国唯一的“农村普惠金融”项目试点市。重拳整治违法用地,聚力攻坚征地拆迁扫尾、30个项目地块实现清盘交地,盘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9093亩。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五峰山过江通道、宁句城际建成通车,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346国道城区段城市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扬中市创成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面对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事业稳步向前。居民就业稳定充分,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基础保障坚实有力,“两类人员”致贫返贫风险动态消除,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820元,“镇江惠民保”覆盖人群超50万人。安居环境不断提升,改造老旧小区65万平方米,有人居住的D级危房清零腾空、解危改造扎实推进,城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覆盖率达到35.6%。教育“双减”、三孩生育等政策有序落实,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健全。

一年来,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政府治理效能有了新提升,干部精神面貌有了新气象。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对台事务、港澳、侨务、行政学院、人口计生、机关事务、文史、档案、地方志、防震、气象、供销、科普等工作实现新进展,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见义勇为等事业得到新提升,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援藏援疆援陕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奋斗饱含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江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镇部队、在镇单位,向关心支持镇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照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还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产业根基还不够坚实,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绿色转型的任务艰巨繁重,安全生产、金融债务等领域仍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多薄弱环节,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还存在短板弱项,我们应对风险挑战、抢抓历史机遇的能力仍需增强。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担起历史使命,奋力跑好我们这一棒,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

二、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激励我们坚定前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清晰绘就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新一届政府要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深刻把握省、市党代会部署要求,坚定信心决心,创造性抓好落实,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奋力推动镇江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实践要求,时时处处向党中央看齐,扎扎实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方面。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相信群众,善于发动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紧紧依靠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

三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毫不动摇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集中资源、集中精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推动经济社会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

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中求进,稳是大局、是前提,进是目标、是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凡事都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决不能急躁冒进、急功近利,但也决不允许无动于衷、无所作为。要“稳”字当头,谋深谋实每个决策事项,“进”字加压,谋定后动,确保在“稳”的基础上“进”得更快更好。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把安全放在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毫不松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落实到具体实践上,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建设以及系列强国战略等重大机遇,扬优展长、补短强弱,着力增创集聚发展比较优势。

-——厚植发展根基,在更高层次推进产业强市。重点产业链迈上中高端,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扩容提质、形成梯次接续创新企业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走在前列,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区域协同发展走向纵深,内需潜力强劲释放,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全社会创新创造蔚然成风,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新的跃升。

——厚植生态底色,在更高层次促进绿色转型。美丽镇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空间格局、功能品质、城乡面貌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中有升,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稳定在90%以上。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关键步伐,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低碳镇江”成为先行标杆,建成美丽中国示范市。

——厚植文明风尚,在更高层次彰显人文韵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创成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充盈,创成“东亚文化之都”,“大爱镇江”、“书香镇江”等人文标识更加凸显。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

——厚植民生福祉,在更高层次推动共同富裕。市域一体化全面提速,城乡融合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教育现代化继续走在前列,健康镇江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厚植安全理念,在更高层次增强治理效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府全口径债务管理进入良性轨道,汛情险情灾情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数字镇江建设框架基本构建,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法治镇江、平安镇江建设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验收。

各位代表!美好蓝图不是喊出来、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拼出来的。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百年红色血脉,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稳中求进、厚植优势,让习近平总书记“镇江很有前途”的谆谆嘱托开花结果。

三、2022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又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但是,我国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化国家战略为镇江机遇,巩固拓展争先进位态势,奋力推动镇江现代化建设稳健前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制造业投资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8%,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主要污染物减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等指标完成省定目标;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严控较大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双下降”;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完成省定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全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实现上述目标,将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挖掘内需潜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四群八链”,强化精准招商,改进项目建设和招引考核方式,严把项目质量,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当年入库列统率达到50%,入库列统投资额达到115亿元。抓牢抓实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土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清理盘活闲置低效土地,省市重大项目确保9月底前全部开工。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策划“金山消费节”系列主题活动,激发消费潜力。培育发展夜经济,拓展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深化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加强旅游营销,旅游收入增长8.5%。调整集体土地征收拆迁补偿政策,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原则上不再新建保障房和安置房,转向市场化调剂租赁和货币化安置,推动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的支持,落实优惠信贷、留抵退税等既有支持政策和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确保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新增规上企业800家、净增400家。推进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力保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坚持不懈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搭建高效金融服务平台,继续实施“扬帆计划”,助推企业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上市企业3家。深入开展“创响镇江”行动,新增市场主体6万户以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

(二)心无旁骛推进产业强市,努力推动发展提质增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人才人口导入。聚焦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人才“镇兴”行动,深化“金山英才”、大学生“聚镇”等专项计划,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才育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镇院校毕业生留镇率提升至23%;优化人才服务,构建“引用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力争引进大专以上人才3.8万人以上、新增高层次领军人才120人以上、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让“人聚镇江、才享荣光”的声音更加响亮。

矢志培育产业链群。抓实“产业强链”行动计划,实施一批产业链基础再造、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深化“链长制”,推动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构建产业链生态圈,“四群八链”应税销售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重点产业链联盟实现全覆盖。汇聚金融力量,发展供应链金融,建立产业链主办行制度,赋能产业链发展。

聚力推进园区整合。加快实施进度,上半年确定首批保留园区核心区和辐射区的四至边界,产业扶持政策向园区倾斜,新建产业项目一律进园区,园区外原则上不再安排工业用地。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园区职能配置、人事薪酬制度,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探索市场化用人机制,强化绩效考核激励,充分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强化统筹联动,一体推进园区整合和重点片区建设,充分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精细算好平衡账,在资金、用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落实的情况下大力推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持续提升“镇合意”体验感。突出公平法治,规范和减少招商引资“一事一议”政策,实行投资合同审查制度,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监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级管理,建立政务违约失信责任追究机制,创新包容审慎监管,让企业家安心创业、诚信经营。突出优质高效,一体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一件事”改革,取消精简一切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再压缩10%;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尽力而为、靠前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突出配套服务,把办好民生社会事业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更好满足企业人才个性化需求。

(三)不遗余力强化创新驱动,努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增强创新主体活力。深入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抓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家、瞪羚企业10家,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强化数字赋能,实施“智改数转”行动,编制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实施“5G+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行动,开展标杆工厂、企业上云、智能制造等试点示范建设,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0家。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实行重大科研专项“揭榜挂帅”制度,聚焦高性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等亟需突破的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0项以上、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0项以上,着力突破“卡脖子”环节。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产学研融合,协同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科技评价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出”新动能。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孵化器“扩容强体”行动,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扩大“苏科贷”、“高企贷”、“创新领军企业贷”等金融产品信贷规模和覆盖面,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拓展科技资源云平台功能,加强科技基础资源集成共享应用。

(四)持之以恒建设美丽镇江,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坚决摒弃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聚焦影响城市品质、制约城市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展现“颜值”、彰显品位、体现价值。

着力提高城市首位度。坚持以业兴城,着力发展新型城市经济形态,实施主城区服务业倍增计划,优化核心商圈功能定位和布局,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扩容提质、区域商圈错位发展。坚持以路融城,服务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高速上的都市圈,序时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镇江段建设、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346国道城区段城市化改造工程,实施新马路、桃花坞路等断头路、瓶颈路改造,畅通对外交通“大循环”和城市交通“微循环”。

着力提高建管精细化。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试点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改造老旧小区95万平方米。有序开展山体景观改造和滨水空间营造。有效整治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市容乱象,有力加强住宅物业管理。坚韧不拔啃下征地拆迁扫尾“硬骨头”,上半年实现“全域清零”。加快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

着力提高环保精准性。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降耗减排,支持发展绿电产业,促进煤炭和新能源组合优化。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新建一批绿色工厂。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铁腕整改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巩固岸线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加强退捕渔民生计保障,健全“人防+技防”机制,守牢长江“十年禁渔”防线。严格水资源管理,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推动节水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着不让抓牢治气治水,推进PM2.5和臭氧“双减双控”,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落实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确保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向好发展。开展重金属重点行业排查整治,加强历史遗留污染地块管控修复,有效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五)久久为功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拓展富民强村成效。深刻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把富民强村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稳定农业生产供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清零”行动,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4.4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强化粮食监管,有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政策调控保障作用,稳定生猪基础产能,抓好蔬菜生产供应,促进生猪、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农业产业园区,加快集聚现代生产要素,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建立市级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按照“培育一个产品,形成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的思路,着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发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放大“戴庄经验”效应,引导更多乡村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壮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激发富民强村动力。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扎实推进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经营性收入,村集体收入平均达到200万元。深入推进“金穗行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线上交易功能实现全覆盖。

深化乡村建设行动。落实镇村布局规划,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巩固公共空间治理成果,健全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0条,创建特色田园乡村10个。布局建设农村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推广“乡村道德银行”、“文明积分”等奖励模式,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六)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开放,努力破解发展制约瓶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社会发展动能。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市属平台公司重组,聚焦主业整合关联业务、培育核心产业、清退低效资产,市属国企管理层级严格控制在3级以内,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改建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促进国资监管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改革国企薪酬制度,健全薪酬与效益挂钩机制,坚持市场化用人导向,推行员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深化区域融合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南京都市圈建设,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环境联治等方面合作,围绕“四群八链”产业方向,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人才外溢,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全面参与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用好南京都市圈各类创新资源,协同推进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支持镇江经开区、镇江高新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创新平台。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实施外贸企业培优扶强行动,用足用好出口退税等政策工具,支持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搭建跨境电商孵化园,推进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外贸新增长点。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服务,健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商事争端等领域监测预警机制,有力保障外贸企业合法权益,助力企业放心大胆“走出去”。稳定扩大利用外资,支持外企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创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机制,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七)毫不放松防范化解风险,努力筑牢安全发展基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主动仗,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目前仍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守牢口岸、进口高风险货物等重要关口,对照180项能力清单抓实应急处置准备,持续推进疫苗接种,扎实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深入推进“三年大灶”专项整治,落实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任务,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排查整治燃气、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领域安全隐患,加快推进钢铁、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信息化改造,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全力以赴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政府债务化解,持续压降融资成本。加大力度排查化解大型企业债务、房地产金融、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和长效防控机制,坚决打击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多措并举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中央、省交办重复信访事项化解到位,涉访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率达到100%。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走深走实,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滚动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进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镇江,建成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全域推广社会稳定重大风险清单管理,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八)矢志不渝推进共同富裕,努力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向着共同富裕前进。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确保重点人群稳定就业,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动态清零;实施“镇江工匠”培育工程,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落实社会救助、法律援助、抚恤优待、大病保险等托底政策,统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基本稳定。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确保重点人群应保尽保。加快推进危房解危,实现有人居住的D级危房动态清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实施学前教育提升行动。抓好“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探索学生成长全员导师制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品质普通高中建设。实施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支持在镇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二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健康示范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力争实现省级卫生村全覆盖。全面实现医保市级统筹,抓好临床专科“补短板”项目,深化药品(耗材)集采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县域医共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是提升文体服务质量。推出更多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推进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创建,实现创建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促进书香镇江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化“双拥”共建,办好军地互办20件实事。

完善“一老一小”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促进居家、社区、机构服务融合衔接,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成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个。关爱失智失能老人养老,深化医养结合,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新建普惠托育机构10家。落实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继续办好民生实事。今年,市政府聚焦民生关切,初步安排了10类47项民生实事项目,将提交市人大代表票决。票决确定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式督查,真正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市政府将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奋进新征程,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政府将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和廉洁政府。

永葆赤诚之心,筑牢政治信仰。全面加强政治建设,自觉践行、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放眼全局谋一域、放眼长远谋一时,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不因形势复杂而迷失方向,不因局部利益而患得患失,做到一切站位大局、服从大局、贡献大局。

永葆事业之心,忠诚履行职责。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对历史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际情况,按客观规律办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发扬严实作风,把重点问题谋透、重大政策谋实、重要举措谋细,用心算好“精细账”,确保每项工作不干则已、干则必成。

永葆进取之心,锤炼过硬本领。时刻保持“本领恐慌”,主动加强学习和历练,不断提升履职尽责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过硬本领担当作为、不辱使命。保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紧盯目标任务,对标卓越一流,少讲不行的理由,多想能行的办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向前、攻坚克难,创造无愧于镇江人民的不凡业绩。

永葆敬畏之心,做到清正廉洁。敬畏组织,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敬畏法纪,强化依法履职意识,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慎重决策、慎重用权。敬畏人民,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司法、监察、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更多用于保障民生和促进发展。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推动“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展现生动现实模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龚逍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