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文化名人柳曾符书法作品落户镇江博物馆

热心市民捐赠家藏珍贵镇江记忆

2022-05-16 15:21 来源:京江晚报

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

柳曾符书法作品

柳曾符书法作品

慈舟(左)与柳达合影

慈舟(左)与柳达合影

在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11日,家住我市万科魅力之城的周祎女士受其父亲委托走进镇江博物馆,将家藏多年的镇江籍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柳曾符自作诗手书长卷等一批书法作品捐赠给镇江博物馆。丰富博物馆馆藏的同时,更为镇江市民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

捐赠珍贵书法,发挥文化价值

“唐诗四条幅之前一直挂在我家堂屋的墙上,我从小看到大。”周祎共捐赠三组柳曾符书法作品,与镇江关系密切,包括柳曾符为其爷爷创作的“真草隶篆”唐诗四条幅、柳曾符自作四首诗行书手卷、柳曾符与金山寺原方丈慈舟大和尚等人11封信札。在捐赠时周祎透露,柳曾符和她家交往多年,跟她的爷爷和父亲都非常熟悉,“真草隶篆”唐诗四条幅正是柳曾符有感于她爷爷、父辈捐款为家乡村里修路特意所作。

周祎的老家在扬中油坊镇解放村,高祖曾捐资1600元修建村里的石子路,其爷爷后来捐资3万余元将石子路修成水泥路,其父亲和叔叔又积极捐资修了村民小组的水泥路,祖孙几代接力修路在当地传为美谈。

正是基于祖上乐善好施的优良家风,这次她的父亲委托她将这批已珍藏近20年的柳曾符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镇江博物馆。“除了书法研究,这批作品还有历史研究价值,应该捐赠出来,供大家欣赏研究。”周祎说,她的父母一直非常珍爱这批书法作品,他们希望这批书法作品在博物馆能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也可以借此让文化传承下去。

柳曾符(1932年—2005年),出生于镇江大西路王家巷,字申耆,生前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褚遂良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幼年即随爷爷、国学大师柳诒徵学文史书法,后又受教于沈尹默、鲍鼎等人,书作结体精严,笔意酣畅,自具风貌。以隶书见长,作品古拙遒劲,被誉为中国隶书第一人,在国内外书法界均享有崇高的声望。 他曾回忆祖父柳诒徵教他书法时说过的一句话:“每写一笔要用尽平生之力,写第一笔时不作第二笔想,写好第一笔再讲第二笔。”在《中国现代书法教育浅析》一文中,他开宗明义地讲:“汉字书写原为实用,书法从属于汉字,爱美乃人之天性,书写时随显作者之心性,书法乃为艺术。”

1980年,柳曾符在复旦大学开设书法课程,1992年开始在日本筑波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讲授书法课,先后在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个国家举办个人作品展。日本书法界将柳曾符与启功、杨仁恺并称为中国书法理论三大家,他的隶书对联“虎气必腾上,河汉湛虚明”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书法概论》《陈道日召论经诗难字试释》《大学书法新编》《柳曾符书学论文集》《隶书基础知识》《柳诒徵劬堂题跋》《柳诒徵书法选》等。

情系家乡镇江,不负赤子之情

柳曾符生前十分关心家乡发展,特别对家乡镇江的书法事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据周祎之父回忆,“柳曾符教授十分关心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多次利用赴日本、新加坡、韩国讲学、参加书法作品展览机会,介绍家乡历史文化,介绍家乡的焦山碑林。”在他的推介下,一些国际著名学者、书法家曾先后到访镇江。

文人雅集,不仅以书会友,有时候也会诗兴大发。日本大书法家今井凌雪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钟明善应邀访问镇江,柳曾符从上海赶到镇江全程陪同。

2004年,柳曾符将其创作的四首诗寄赠与周祎的父亲,并电话告知是其最满意的四首诗。四首诗中三首是他与日本大书法家今井凌雪、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钟明善唱和的诗作。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柳曾符与钟明善的唱和诗作,是2001年春,钟应柳之邀,来镇江市西津渡参加活动,周祎的父亲陪同他们在游览扬州市路上,两位教授即兴唱和起来。该唱和诗曾在《镇江日报》上发表,《镇江年鉴》予以收录。

2009年,为便于收藏,京江柳氏十六世传人、柳曾符堂侄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派装裱”镇江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柳达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教授题卷首《柳曾符诗四首》,并装裱成手卷。2012年,钟明善从苏州来镇江,在手卷上题签,并在卷后题跋,赋诗一首纪念。

“此次捐赠的作品都与镇江有密切的关系,是不可多得的孤品,文化价值很高,现市场拍卖价预计在35万元左右。”柳达介绍,周祎女士捐赠的三组作品中,包含了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柳曾符的书法与柳诒徵一脉相承,把先祖的风格融会贯通,对于书法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大概5年前,曾有人找到柳达,出价16万元欲购买柳曾符教授“真草隶篆”四条幅,但他反复寻找未果。

君子重信守诺,乡贤桑梓情深

每次来镇江,柳曾符总会到柳达的“龙文斋”,观看柳达装裱字画。作为“苏派装裱”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柳达也酷爱书法,在传承装裱技艺的同时,经常向柳曾符教授请教书法创作技巧,他动情地说:“我与柳曾符既有爷孙情,又有书法师徒情,得益良多,十分难忘。”

周家结缘柳曾符,正是源于柳达的引荐。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年春天,柳曾符回镇江省亲,柳达邀请他到扬中市油坊镇解放村的好友周家采风,当时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之际。柳曾符一边品尝农家制作的河豚美味,一边听着主人讲述其爷爷、父亲两代出资帮村里修路的善举。

在回镇江的路上,柳曾符对柳达说,他以后每年都要到扬中来看看听听,这里的农民淳朴,而且老周一家乐善好施,值得交往。此后,柳曾符每年春天或秋天总要到扬中老周家做客。

2003年秋天,柳达陪同柳曾符第四次到老周家,午饭后,柳曾符主动提出给老周堂屋写四个条幅。柳达立即倒墨、铺毯、裁纸,很快楷书、草书、隶书三幅唐诗条幅书就,并上书“扬中市油坊镇解放村”和“玉亮先生”(周玉亮系周祎女士爷爷)。可在写了一张篆书后,柳曾符表示不满意,提出回上海后再精心打磨一番,写好后寄给老周的儿子。

当年11月,重信守诺的柳曾符将篆书唐诗条幅作品寄到镇江,并来函介绍创作此篆书的艰难,同时还在信中开玩笑,“此四条幅润笔费至少一万元”(此信札也在周祎女士捐赠的11封信札里)。后来老周儿子将柳曾符教授创作的“真(楷书)草隶篆”四条幅请柳达装裱后,一直悬挂在扬中市油坊镇的农村祖屋里,直至此次捐赠。

作为书法大家,柳曾符教授的作品,我们很多镇江市民其实都见过。在去往南山的菊花山路与竹林路交会处路上,有座南山牌坊,“南山”二字由清朝镇江籍著名书法家王文治所书,两侧对联“南村烟树重重出,北郭春潮渺渺流”则为柳曾符所书,“该对联每个字,都是原大刻在石头上,可见其书法功力。”柳达赞叹道。(马彦如)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