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寻觅京岘山寺遗存

2022-06-01 16:25 来源:京江晚报

京岘山寺遗存的墙基 图:杨万龙 摄

京岘山寺遗存的墙基 图:杨万龙 摄

京岘山寺僧人印波墓碑 图:杨万龙 摄

京岘山寺僧人印波墓碑 图:杨万龙 摄

文/杨万龙

京岘山是我和老伴闲暇时常常穿越的小山,该山应该是京岘山脉其中的一座山,山上传说有古京岘山寺。山的西侧是现在老山路,翻过二座小山就是东侧的景阳山庄,山的北侧是传说的古道呈东西偏南北曲线走向,东南侧也到达景阳山庄,西北侧路过回民公墓到达京口路上的敏成小学。此山只要有野道的地方,我们都走过,就是没有野道地方我也会探寻一下,这大概就是我们结缘京岘山36年的缘分。

京岘山,据清《丹徒县志》记载:“京岘山在城东五里。”山高为80.1米,面积0.04平方公里。传说山上有建于后汉隐帝年间,曾有六殿一亭双桥之胜景的京岘山寺。 曾有和尚带领众僧在山中修筑了一条石路,沟通城乡往来。寺僧并为百姓做好事,可谓“夏施茶,冬施汤,夜施灯,雨施杖”,广为百姓称赞。清末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几经修复,又毁于抗战时期,墙倒屋塌,几乎平地。

又传说曾经山上有寺,唤作京岘山寺。有说是京岘山庙。有屋前后三进,并东、西两个耳房,共计9间。因年久失修,尽废。文革前尚有三四名僧人,其中有名姓的僧尼二人,一名登慧(女),一名印波(男)。据说,印波之墓就在附近,相传是登慧为之葬,为之碑。在山顶南侧平台处我已经考证过,确有其墓。

还有说:“京岘山寺系著名宰相刘伯温所建,京岘山寺门前上下山路原有条石铺路,向西可至镇江城的东门,向东南可直通谏壁、大港一带。”这是民间的传说,史料记载时间不对,前说建于后汉隐帝年间,此说是明代的刘伯温所建,两者相差一千多年,后者可以作为修复寺庙之说,但需要考证,此说可作为寺庙文化内涵探索交流。说古道在镇澄公路未通之前,是谏壁、大港一带乡民进城的必经之路,故彼时的京岘山寺曾一度香火炽盛,商贾云集,以至独轮车将上下山铺就的条石路中间都磨出了凹槽。清民时期,有人从谏壁步行到镇江城里求学,确曾走过此路。

我每次从西上山穿越京岘山,都要路过京岘山寺遗址,寻觅一下当时的遗存。登上京岘山顶,山顶平台处北侧是坐北朝南的古寺大雄宝殿遗址,遗址西南角可见京岘山寺覆倒的墙基和石柱,但墙基面积不甚大,其景荒凉,杂砖碎石,乱树丛林,一片狼藉,更无以言喻。墙基之砖,无人过问,据说京岘山寺砖石,大多为村民或拾荒人所卖所用。古寺遗址南侧平台处有京岘山寺僧人印波之墓。

又有传说,京岘山寺前有一条京岘古道。自唐以来一直是镇江连接东乡的咽喉要道。查阅1999年杨瑞彬主编《镇江古今建筑》记载,传为秦始皇派遣赭衣徒修筑的驰道,唐代改为石板路,长约2里余。历经千百年来往行旅商贾,留有深深的车辙印痕。古道东面通往薛家湾(今景阳山庄)。往东连接丹徒、谏壁及大路东乡,往西则通往市区东门(朝阳门),是清代以前镇江与东乡连接咽喉要道。实际寻踪之后,我认为历史史料说明秦代到后汉相差甚远,可能先有古道后有寺庙。

如今,在原遗址山下建起了京岘寺,其位于京岘古道南侧,那就不是现在所说的寺庙前的京岘古道了,京岘寺门前应是通往寺庙的过往通道。二十世纪末,我记忆中京岘山寺前上山是石级台阶步道,山下是京岘山采石宕口和库房及住家,石级台阶下山后西通李家湾村落,过铁路可到桃花坞进城。另一条路向西南下山是客车保养厂,过铁路通过小路口、石马湾也可到桃花坞,直接朝西南沿着京岘山路到达镇澄路,当时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再从京岘山寺来看,过了京岘山寺翻山通往北侧古道,向东的下山路可到薛家湾,顺着山顶平台向南下山可到打靶场。历史上京岘山因为龙形山体需要破王气,被多处挖断,至今留下多处古道遗存。总之,有古迹遗存才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应该说这里还是有一定文史价值的。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