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柴炭巷的往事

2022-06-01 16:27 来源:京江晚报

右侧为原一枝春的位置 图:任德发 摄

右侧为原一枝春的位置 图:任德发 摄

原瑞和烟店的位置 图:任德发 摄

原瑞和烟店的位置 图:任德发 摄

文/任德发

柴炭巷是城西连通大西路和中华路的一条巷子,中间有条支巷相交,东边通鱼巷,西边和人民街相连,全长也就近二百米。据记载,清朝时它就是镇江著名的88条巷子之一,就是一条买卖柴火、木炭的巷子,有一条麻石铺就的龙脊路,有着不少独轮车的车辙深痕的巷子。南头是西门外大街,通云台山、小码头、山巷、宝塔路。北头是运河边,便是停靠来镇江卖柴火、木炭木船的专用码头。

中国邮政史记载,清代中、晚期,柴炭巷有了全国最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发展迅速,这就是民信局。它是全国邮政的前身,清末民初,柴炭巷以民信局一条街而著称。据称柴炭巷在那个时候,先后开设了民信局有近十家之多。几家的合力经营,使柴炭巷名噪江南,尽管后来有了大清邮政,但它还是坚持到了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后奉民国政府命令才撤销停办。省会迁镇后,政府拆城填河,有了中华路。城外地域靠码头近铁路,柴炭巷虽还以柴炭生意为主,但也得到了发展,可后来日本鬼子的炸弹使这一带的街巷化作了瓦砾一片。

要说柴炭巷的真正发展,还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的事。柴炭生意清淡后,街上多了几家轿班行,大轿、小轿、艳装花轿,专供年老之人和妇女的出行,婚姻嫁娶中新娘乘坐,在市场上同黄包车拉客平分秋色。后因落伍时代而渐渐衰败,在四十年代末逐渐消失。

柴炭巷的高光亮点,还有巷子中部西侧的省城大戏院。听老辈人说,日伪时期,当时商界人士共同推荐了一家佘姓营造厂(建筑商),重建了这一片被日本鬼子炸毁的房屋。先在此地开了一个百货市场,租赁给各个摊贩业主,经营日用杂品、五金百货等物品。后因生意不好改成了赌场,供一些纨绔子弟和地痞赌徒搓麻将、推牌九、打扑克玩钱。由于各种原因,赌场又开不下去了,后来就采纳了一些人的意见改成了戏园,东边的太平门就开在柴炭巷的西侧。开张的时候正值日寇投降,故戏园子冠名为“复兴大戏园”,上演了一些文明戏。后来经过逐步完善,成了镇江城数一数二的文化娱乐场所,柴炭巷也因此繁华热闹了起来。

那段时期的早晨、中午,柴炭巷也不寂寞,出现了不少饮食摊,为首的是巷子中心十字路口西北角的“一枝春”素菜馆,门面不大就二扇玻璃落地门,可内里不小,楼上楼下,前进后进,中间隔着小天井,环境布置简单素雅,加之其素菜水平极高,融寺院素斋与民间素食于一炉,早、中、晚市顾客如云,尤其是素包子闻名全市,咬下一口,内馅碧绿生青,口味咸甜相伴,麻油香味,满口生津,齿颊留香。早晨相约至亲好友,到一枝春吃早茶与到宴春是两种不同的享受。在这儿用餐会客,既经济实惠,又风雅体面。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饮服公司要把它做大做强,于是搬走了,到了宝塔路,后又转到城里双井路口。

柴炭巷大西路口的西侧,是全市唯一的一家旱烟店——“瑞和烟店”。它不同于通常的香烟店,而是专门加工、销售旱烟,自产自销。在那个年代抽香烟的不多,烟民的形象就是用铜烟锅子、竹烟杆、烟嘴、水烟铜壶、水烟袋等吸食旱烟。还有些用西方烟斗的烟民,也是这里的常客。店堂西面是销售的柜台, 后面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规格的旱烟,包装好的一个个元宝形的大包小包整齐漂亮,批零兼售。店堂东侧是制烟工加工旱烟的场地,木栅栏内有不高的地板,有一排长方形洞穴,镶着四五条长凳,制烟工跨马坐在上面,将已处理过的烟叶,用夹板将其固定成紧密的烟叶板块,斜放于空穴内,制烟工用专用的推刨在烟叶板块上一层层刨削,被刨下来的烟叶丝屑就是旱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香烟逐渐普及,抽旱烟的越来越少了直至消失,瑞和烟店也改卖香烟等别的商品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大西路开始拆迁改造,柴炭巷改头换面,旧貌变新颜,满眼现代化的建筑,很难寻觅到旧时的痕迹,不过柴炭巷往日的故事还在流传,旧日的形象还留在很多老镇江人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