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抗战时期镇江地区诞生的革命歌谣

2022-07-18 17:49 来源:京江晚报

新四军挺进纵队成立大会

新四军挺进纵队成立大会

新四军挺进苏南 本版照片为资料图

新四军挺进苏南 本版照片为资料图

编者按

文化无处不在,哪怕在烽火连天的战场!再艰难困苦的环境,只要心中有光,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进步的文化、昂扬的文艺,能让人们心中有光。全民族抗战初期,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镇江大地从此燃起熊熊的抗日革命烽火。

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里,伴随着抗日军民所谱写的英勇业绩,镇江地区诞生了许多传唱一时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当年是鼓舞抗战斗志的精神力量,如今则是这段难忘历史的生动印记。为挖掘和弘扬这一带有鲜明镇江印记的红色文化,孟宪威先生对此多有搜集和研究,苦心孤诣,颇有所得。今择其一二精要,以飨读者。

文/孟宪威

《长工歌》:唤起农工来革命

《长工歌》:“春季里来雨绵绵,收拾礼拜去耕田,从早做到天乌黑呀,你苦呀苦,长工生活真苦怜呀。夏季里来热难挡,拔草车水忙又忙,浑身皮肉都晒黑呀,你苦呀苦,长工不如牛和马呀。秋季里来秋风凉,金黄稻子挑上场,腰痛骨酸没力气呀,你苦呀苦,东家吃饭我吃糠呀。冬季里来霜雪飞,辛辛苦苦做一年,两手空空回家转呀,你苦呀苦,还是无衣又无米呀!长工们,你起来吧!丢掉锄头把枪来扛,参加我们新四军呀!打!打!打倒日本强盗把身来翻呀!”

1938年7月,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成立后,镇江敌后各地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和民运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普遍建立起了农抗会、雇工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农抗会即农民抗敌协会,以贫苦农民为主体;雇工会是专门由贫苦农民中的雇工参加的抗日组织。

在党的领导下,这些贫苦农民迅速觉醒,积极参与减租减息等斗争或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据一些抗战老同志回忆:“当时,歌一唱就有一些放牛郎和长工来参加我们的新四军队伍,影响很大。”

《渔水歌》:抗日军民一家亲

《渔水歌》:“河里的鱼儿要用水来养,老百姓的军队要老百姓来帮;新四军打仗在前方,老百姓帮忙在后方;军民团结一条心呀,打倒日本强盗把家来保呀!”

新四军挺进江南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如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初到宝堰,部队指战员不仅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还帮助老百姓干活,群众惊奇地说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随后的战斗岁月里,新四军、地方干部与镇江人民结成了鱼水之情。新四军对日伪作战,青壮年积极支前,参加破路、运输、运送伤员等工作;妇女们做军鞋和慰问袋,慰问军烈属,为新四军伤病员洗衣服;少年儿童以放牛割草、走亲戚作掩护,担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任务……在反扫荡和反清乡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革命干部,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样:“军民团结一条心”,从而打败日本侵略者,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游击乐》:挺进纵队战歌响

《游击乐》:“肩上荷着枪,手榴弹挂胸膛,挺着胸脯儿,前进!前进!草帽儿背在脊梁上。爬过了万重山,渡过了大小川,搜索着敌人,前进!前进!好似群虎下山岗。见敌人莫惊慌,急忙藏在大路旁,照目标,瞄准枪,乒乒乒,乓乓乓,打得敌人发了慌,丢下子弹和军粮。小车儿推,我们大车儿装,唱着歌儿进营房。汗淌淌,乐洋洋,唱着歌儿进营房。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茅山。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团长管文蔚主动接受党的领导,7月,丹阳抗日自卫总团改编为丹阳抗日游击纵队,9月,丹阳抗日游击纵队正式编入新四军战斗序列,被授予新四军挺进纵队番号。1938年下半年,根据陈毅“巩固丹北,向北发展,建设长江北上南下走廊”的指示,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北上,攻占新老洲以及江都沿江的三江营、嘶马和大桥地区,为新四军向北发展建立了 “桥头堡”。

在新老洲驻地,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挺进纵队指战员们喜爱的战歌《游击乐》,经过服务团员的教唱,很快在群众中传播开来,连儿童都人人会唱。这首生动反映挺进纵队战斗生活和昂扬斗志的战歌,就是由高桥人、原大港中学教师卞祖玉,于2015年根据幼时在家乡学唱的词曲回忆整理而成。

《反清乡》:打破封锁奏凯还

《反清乡》:“汪精卫清乡篱笆百里长,鬼子兵清乡碉堡梅花桩,烧光、杀光又抢光,还要花姑娘。我们手中有刀枪,拆篱笆,反清乡,一根火柴烧精光。清乡队,我送你见阎王。”

1943年3月,日伪正式宣布对镇江地区全面实施清乡。敌人一面在军事上反复清剿抗日力量,一面在清乡区内的大小集镇和交通要道口增筑碉堡,构建梅花桩式的碉堡群,同时强迫群众在清乡区边缘地带构筑竹篱笆封锁线,实施所谓全封闭的封锁,妄图阻断清乡区内外抗日军民的联系。

为打破敌人的阴谋,镇江敌后各地党政组织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火烧竹篱笆斗争,你筑我烧、日筑夜烧、再筑再烧……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发生在1943年8月25日夜,茅山地委组织动员2万余名群众,分成几十个战斗小组,埋伏在镇江到白兔、宝堰、西旸、直溪等地沿线,以三茅峰上举火为号,统一行动,一举将绵延数百里的竹篱笆焚烧殆尽,彻底摧毁了日伪苦心经营的清乡封锁线。参加行动的抗日军民群情振奋,满怀着胜利的喜悦,哼唱着《反清乡》小调凯还。

《渡长江》:战歌豪迈踏征程

《渡长江》:“元时夜,夜正长,月光白,白如霜;江岸碉堡静又静,鬼子酒醉入梦乡。长江阔,长江长,浪花急,潮水涨;主力好汉坐轮船,浩浩荡荡渡长江……反攻的炮声震天响,鬼子的小命不久长。”

1944年底,根据抗日战争局势的重大变化,中共中央确立了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奉命率领第一批主力7000余人,从苏中出发,渡江南进开辟苏浙边区。部队分东西两路开进,西路部队从仪征至龙潭、下蜀间渡江;东路部队从扬州佘家坂、三江营至大港王家山嘴渡江。镇江地方党组织从物资、交通、警戒等各方面积极做好接应准备工作。12月27日晚,东、西两路部队同时开始渡江,并分别经丹阳、句容等地顺利通过铁路、运河封锁线,于1945年初抵达浙江长兴与苏南新四军部队会师,东南的革命斗争形势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渡长江》就创作于部队南渡的轮船上。当时歌词以最快的速度油印出来,墨迹未干就下发到各连队,等待启航的战士们抱着枪坐在甲板上,心中充盈着出征的豪情以及对胜利的憧憬,一起学唱起这首新歌。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