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从《苏医生活》看以前大学生暑假

2022-07-21 17:53 来源:京江晚报

记者 竺捷

上期揭秘版说的“血吸虫病暑假训练班”,这则报道刊登在一份报纸上。原来,它是1951年9月1日出版的《苏医生活》,是当时江苏医学院的刊物,从中还能反映当时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暑假生活。

这份刊物较少见

图1

图1

《苏医生活》八开四版,繁体竖排,较为少见,这期为“第十九期(半月刊)”,地址“镇江江苏医学院”,电话“二四九”,由“苏医生活社”编辑(图1)。刊头注明:“镇江市军管会登记证新字第四号,经中国人民邮政登记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类,江苏邮电管理执照第贰拾壹号。”

报头两边均是“启事”。右侧为“本报为增开‘读者服务栏’启事”,“本报编辑部为加强与读者的联系,推动与改进全院学习与工作,特于第二版增设读者服务栏。1、外埠读者如有事须托本报解决者,可直接来信本报编辑部,在可能范围内当尽力帮助解决。2、院内读者,如对院内各科室、各社团、各领导机关,或个人在工作上有建议性的批评与建议时,亦可向本报反映。3、读者来信中须详具真实姓名、住址、通讯处,院内读者来信须注明宿舍及年级或科室名称,本报负责给予保守秘密,发表时可用笔名。”

左侧为“编辑部启事”:“本刊创办目的之一即在联系离院校友,相互交流工作学习经验。虽然有些院友们也会来稿报道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如东北空军医院的徐燮渊,南京直属军区医院的郑国豪,及这次在南京集中学习的本届毕业同学等,但这个工作显然是做得不够的。为迎接祖国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一大批一大批同学离开了学校。在这里我们希望离校的校友们,特别是离得比较远的及与母校已很少联系的校友们,今后能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来给我们写通讯,报道你们的工作学习情况,藉以交流工作学习经验。已经失去联系的校友也希望读者能做个‘中间人’替我们取得联系。”从这两则启事来看,《苏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联络各地校友的感情。

毕业生下挑战书

图2

图2

这期《苏医生活》头版头条是一则消息(图2),题目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胜利前进,欢迎十五届学代会代表归来,市学联假本院广场举行盛大欢迎晚会”,导语是这样:“镇江市夏令营同学,丹徒县和栖霞师范代表及苏医暑期留校同学等共二千余人,为欢迎镇江分区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学代会代表赵辨、任良桢两同学,特于八月十九日晚在本院大操场举行盛大的欢迎晚会。两代表到会场时,被同学高高抬起,由乐队引导绕场一周,全场激起一片热烈掌声与欢呼声。”

这场晚会规模不小,“两代表在报告中指出:镇江区这次能有代表出席全国学代会是全镇江分区九千青年学生的最大光荣……朱德副主席在闭幕式中讲话,一再让青年学生注意健康,锻炼体格,使之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会后并有专区文工团、苏医学生会及文化馆等演出精彩的文娱节目,直到深夜一时许始散会。”至今,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活动的盛况和激情。

头版二条讲的是苏医毕业生,也是三行题:“服从祖国分配参加国防建设,并向母校全体同志提出挑战,五一级在宁学习同学的来信”。此篇有“编者按”:“本届毕业的五一级同学中二十七人集中在南京医大专集训班学习已近一月了。通过了学习,他们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一致写下了决心书,坚决服从政府统一分配,参加国防建设。他们保证:地区不分东南西北,待遇不争多嫌少,兴趣全凭工作需要。他们并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搞好工作’向母校全体同志挑战。”

这两篇报道时代特征明显,头版下方多是一些苏医会议、人事任免及师资培训信息,其中就有“血吸虫病暑假训练班”。

以前暑假怎么过

图3

图3

第二版的头条是“开展集体温课、参加工作活动,留院同学愉快的度过暑假”(图3),先是总说:“本院各级留校同学,自七月底八月初先后放暑假以来,大家都纷纷进行业务和政治课的学习,有些同学还参加了工作和活动。由于通过两学期来的抗美援朝运动,同学们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了,所以今年的暑假过得比以往更加生动活泼有意义。在学习工作和活动中,都充分表现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之后是分说,那时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比较强,“本一级同学在暑假开始时,就成立了暑期学习委员会,在这个组织的计划与领导下,充分吸收同学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集体学习”;再如,当年报纸的作用,“本一的集体学习分政治与业务两个部分,政治学习的参考材料,以报纸为主。在同学们自学以后,由学委会拟定提纲,召集小组会进行时政漫谈,这样可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目前形势的发展,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同时还采取集体看电影来进行思想教育。”

“医士学校的同学纷纷参加青年团苏医总支第七分支(医士学校团员组成的分支)所举办的四次乘凉晚会。晚会内容丰富而切于实际,对人生观、青年问题(工作与学习、个人与祖国、恋爱问题等)进行深入讨论,明确了医务工作者在祖国建设中是非常迫切需要的,大家都确立了目前对工作和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还有同学在暑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本三和本二的很多同学,如尹立乔、毛中南、蒋则孝、王兆铭、陈镇束等,参加了镇江市暑期夏令营的教学工作,从八月八日起,每天跑到夏令营第一或第二大队去讲授文化课程。”这里我们能发现一个事实,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医学院是镇江硕果仅存的高校,所以有关部门搞活动找文化老师首先会想到这里的大学生,而且邀请的同学还不少。

医学生学以致用

上面讲的是大学生的自律学习和社会活动,可能对当时任何高校都适用。但对苏医学生来说,有些暑期活动却深刻地打下了医学院的烙印。“医士班同学在暑期开始时,全部参加了医士班考生服务工作。护校同学每天在附院病房工作四至七小时,她们不但不觉得疲倦,而且工作情绪很高,甚至连假日或休息日都主动到病房去工作。”

江苏医学院也有需要同学帮忙的地方。“本二全体同学都自愿参加了为教室绘制图表的工作。如胡树芳同学身体虽然不太好,可是为了下学期大家学得更好,宁愿放弃休息时间来协助教室工作。房士琦同学上午还在夏令营讲课,下午照样来参加绘图。所有工作的同学都很努力,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协助教室更好地实行形象化教学。”

“本四级同学不怕晒,不怕疲倦,到上海各有关公共卫生的机关和场所,进行实地参观。当时每隔几天,他们就通过小组漫谈或讨论的方式,交流大家的收获和经验。回到校中,每人写了一份公共卫生参观个人总结。”这大概就是现在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吧,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形成制度了。“这些同学休息五天后,由级委会将同学分成八个临时见习小组,每天依次到附院病房和门诊部见习,在见习期间,大家忙着替病人做常规检查,写病历,看手术。”如此见习的场景今天仍在各大医院上演着……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那时的大学生是时代骄子,根正苗红,充满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激情。他们没有人逃课,当时没有言情小说,没有偶像剧,也没有现在校园里的花前月下,但他们是共和国最有理想的一代人。从苏医留校同学的经历来看,在那个没有电脑、手机的年代里,他们的暑假过得忙碌且充实,丰富而多彩。

图:竺捷 提供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