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民间谚语举例
道教圣地句容茅山主峰 图:陈水源 提供
丹徒上党镇东贪村秦坟墩土墩墓
文/陈水源
古往今来,在丹徒乡村广泛流传着许多民间谚语,其内涵丰富,类别繁多。民间谚语是指民间的一种言简意赅的短语,其最常见的表述方式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大多是经过人们口头传承下来、广为流行的“醒世格言”。民间谚语不仅反映了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经验积累,而且一般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短句或韵语。
我的家乡上会,南距茅山30公里,站在高处就能看到茅山三峰。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讲得最多的谚语是“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这则民谚主要是讥讽社会上有些人对家门口的事和身边人不关注照应,而对毫无关系的事和人却十分关心。其实这则民谚原本是“茅山菩萨照远卜照近”,“卜”意为“占卜”,即“茅山菩萨照远又可以卜卦照近”,后“卜”被讹传为 “不”。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两个典故:其一是“茅山菩萨照远”。从前苏北淮阴有位大绅士,他从小随父母每年在除夕前赶到茅山,待新年到来之时,向三茅祖师烧根头炷香。父母去世后,他依然要在每年除夕前赶到茅山向三茅祖师烧头炷香。有一年家中有事,难以脱身,等他将事情处理完毕已是除夕。于是,他就在自家院中摆设香案,在新年之时面向茅山方向遥拜三茅祖师。心想:心到神知,心诚则灵!当他燃烛焚香、跪地祈祷时,朦胧中只见三茅祖师降临于香案前;其二是“茅山菩萨卜照近”。从前,有个木匠到茅山菩萨前进香、卜卦。卦中得知家中有灾,他急忙赶回家中,天色已晚,见家中老娘平安无事。晚上母子俩在房内聊天,说起他在茅山菩萨前占卜之事,这时窗外正有一小偷,恰好听到“茅山菩萨说家中有灾”。做贼心虚,以为菩萨显灵了,便急忙逃跑,慌乱中跌了一跤,惊动了木匠,开门发现小偷已逃远了。后来传到社会上,于是慢慢地形成了“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
“赶了茅山,丢了九里”。这是人们经常用来批评那些“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者的一句口头禅。西汉时,刘甫来到句曲山(茅山),见此地山势蜿蜒,跌宕起伏,仿佛一条冲天而起的神龙,龙首便是句曲主峰,便认定这是修成神仙的风水佳地。一天,他突然望见东方有一山峦,瑞气万千,紫雾缭绕,那山景绝不亚于句曲,随即弃句曲奔那山而去,原来那山名叫九里山。刘甫在九里山修炼的一天晚上,蓦然看到句曲峰顶上圣灯灼灼!便又弃九里,返往句曲主峰而去。刘甫看到句曲山巅已是茅盈的修道场所,只得掉头去九里山。这一去不由得使他大惊失色,原来就在他离开的时候,九里山又被别人占了。于是刘甫又回到句曲在山脚徘徊。茅盈见状说:“你如游走于九里句曲之间,徘徊往返,不是赶了茅山,丢了九里吗?应深铭不忘!”
“天河直得秦坟墩,米屑团得囫囤吞”,这是一则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谚语,在丹徒南乡流传甚广。“天河”指银河,“直得”即对准的意思,秦坟墩土墩墓位于上党镇东贪行政村秦坟墩自然村北约100米,墩顶高程44.8米,底径约45米。地面可采集到黑陶钵、原始瓷豆、碗、夹砂红陶鼎、印纹硬陶坛、罐等残片,相传当时秦始皇在全国各地造了好多假的坟墓,上党这里也是其中之一,故称秦坟墩。“米屑”即糯米粉,“团得”即团子。夏夜星空中从东北向南横跨天空的银河,宛如奔腾的急流,一泻千里。夏天一过,即意味着秋收季节的到来,人们祈盼天河直指东北秦坟墩方向,便是水稻收割的季节,就能吃上“米屑团得”新米饭。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汉语整体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不同,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民间谚语类似于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一般来讲一句谚语就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的内容较为广泛,有的是农用谚语,有的是事理谚语,有的属于生活和各方面常识等,是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