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茅以升的家乡情结

2022-08-26 10:05 来源:镇江日报

9f995a29-6395-4ba1-a789-7d73a431ea57

4e213f94-c545-42db-8ef7-586e603ff8dc

1957年10月15日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

b5319e26-46c4-420a-83c7-85af72687b9f

cab8fa81-c908-459a-b373-0b4efdaf480d

ea96a651-26d4-4031-b8e8-98b7cd62a365

a0961619-e1e8-4603-a360-ef15f4282bf4

1984年4月,为镇江二中学生们做科普讲座时,校长为茅老戴上二中校徽。

记者 陈声秦 本报通讯员 任一鸣

终生不忘出生在五条街草巷的老屋,祖父母安葬在镇江五州山的湾沟,父母合葬在蒋乔的嶂山,自己归葬在镇江栗子山公墓……

10岁那年,已随家人从镇江迁居南京的茅以升在过端午节的那天,秦淮河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桥魂”出镇江 青史有令名

茅以升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是该校的第一位工科博士。其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后,茅以升因卓越的才华被美国方面强烈挽留,但他毅然放弃美国的一切机会,甚至没等到毕业典礼,就已踏上祖国大地,开始了他与国家和人民的故事。

1933年8月,茅以升应约赴杭州,受命就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主持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茅以升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由于钱塘江地处入海口,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茅以升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战火也烧到了钱塘江边。在此后的40多天里,他和建桥工人们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的危险,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

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终于从大桥上通过。

通车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就开始陆续从这座大桥上通过。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仅12月22日这一天就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辆客货车通过大桥。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在古今中外建桥史上是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受命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承接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

1959年,茅以升应周恩来总理邀请,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专家组召集人。1959年初秋,人民大会堂落成时,尚未正式命名。一天,周恩来总理和茅以升等专家一起视察这座壮丽的大厦。周总理对大家说:“咱们给万人大礼堂起个什么名字好呢?”茅以升在纸上写了“人民大会堂”几个字,周总理看后说:“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起得好!”

科学属人民 对党显赤诚

1979年,茅以升在匹兹堡的演讲中这样说道:“现在我们的祖国在搞现代化,所以,在美国的中国同胞,回国来帮助祖国吧!”好几个留学生当时就说他们要回去,要为祖国服务。

美国科技界最高奖国家科学奖获得者、西南交大校友、茅以升高足林同炎,就是在这次动员之后回到祖国,为开发浦东(首先有其提出)作出了杰出贡献。

茅以升在海外奔走呼号数十年,为祖国迎回来一大批科技人才。

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

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他写下了大量科普著作,1963年2-3月间他在《人民日报》连续刊发《桥话》,广受好评。

对他写的《桥话》,毛主席赞扬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1985年,年近90岁的茅以升抱着对党最大的忠诚,再一次向党提交了入党申请:“是继续在党外还是吸收入党,怎样对党有利,对国家和人民有利,我就应当怎样做。”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他仍然把选择权交给了党。“如组织上认为我仍以党外人士工作为宜,则可否考虑在我身后完此夙愿。”

1987年10月12日,时年已91岁高龄的茅以升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夙愿终成现实。“我的前半生,自诩‘无党派’‘超政治’,是一个一贯崇尚‘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民主主义者。抗战胜利后,我目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摧残民主,投靠帝国主义,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起来革命,才能救中国。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最难忘的一天,我入党了!”

1989年11月12日,93岁的茅以升先生与世长辞。短短两年党龄,却是对这位忠诚的共产党员最大的认可。茅玉麟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中国共产党就是为百姓、为大

众来服务的,他也是这样。所以他的想法和中国共产党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他会义无反顾地去追随党,直到永远。”

茅以升深知工程技术人才之于祖国的重要性,矢志于祖国的工程教育事业。曾于1921年、1926年、1938年、1950年四度出任母校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或副校长。

1942年,茅以升离开母校后,筹备中国桥梁公司。他着眼未来,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身随桥梦飞 桑梓有遗泽

第一次回镇江:1930年春(34岁)

那年,他因故辞去北洋工学院院长,回南京家中小住。当时江苏省会在镇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和茅以升是好友,所以,茅以升到镇江和老朋友相见,就被老友力邀出任江苏水利局局长。茅以升欣然赴镇江就职后,就立即大刀阔斧地整顿和发展江苏省水利事业。

在镇江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期间他为镇江奔走辛劳筹建象山新港,这已成为镇江交通港口建设上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第二次回镇江:1948年(52岁)

这次回乡的茅以升,心中满是失去亲人的痛楚。早先,茅以升的父亲1934年病逝于南京,后归葬于镇江西郊蒋乔嶂山。1946年母亲在重庆去世。故于1948年1月7日再次来到镇江,将母亲灵柩运到蒋乔嶂山墓地,将父母合葬一处,然后在墓前行礼,挥泪返宁。

第三次回镇江:1959年(63岁)

茅以升和周培源等赴江苏视察,来到镇江。在镇江视察的三天时间里,茅以升和镇江地方政府的负责同志亲切会面,畅谈甚洽。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茅以升就把草巷老屋捐赠给了镇江地方政府,梳儿巷居委会曾在茅以升故居办公多年。所以茅以升回到镇江,感到特别亲切。

第四次回镇江:1984年4月(88岁)

茅老到镇江的第二天,就专程到镇江二中与学生代表欢聚座谈,勉励学生们:你们是故乡的小朋友,我爱你们。要为四个现代化勤奋学习。

最后一次回镇江:1987年9月29日(91岁)

茅老参加钱塘江大桥建桥50周年纪念活动后,返京途中特别来故乡镇江看看。

第二天,茅老在时任市政协秘书长钱永桢陪同下,坐着轮椅游览了金山。接着,又去蒋乔嶂山祭扫了父母的墓。晚上在伯先公园和家乡人民一起欢度国庆佳节。次日,茅以升又参观了梦溪园,并留下了墨宝。

在茅老生命最后时刻,神志已经不清的他还在跟秘书小郑叮嘱:“小郑,车来啦?快,我们回镇江……”

他始终记得自己出生在镇江五条街草巷的老屋,祖父母安葬在镇江五州山的湾沟,父母合葬在蒋乔的嶂山。

他身后叶落归根,归葬在镇江栗子山公墓。

他的遗物也大部分捐献给了家乡。

他以是镇江人为荣,他深爱这片土地!

本版图片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提供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