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翻阅镇江

品读酒海街

2022-10-21 10:11 来源:京江晚报

cb3c843c-9809-40d7-850e-be203e6c44f4

虎踞桥(资料图片)

文/许金龙

《镇江地名录》载:“酒海街北至正东路,南转东至环城路,长415米,宽3.3米。”此街历史源远流长。

因水而兴酒海街

大运河也是镇江的母亲河。古代江南运河在南水关附近分成三条岔道:

第一条曰京口河,传说东汉末孙策时开挖,即城东的护城河。沿老城墙根向北,经便易桥、朝阳门、定波门、跨鳌门,流向北固湾,清末后逐渐湮灭。

第二条为府城西、南两面的城壕,南朝齐明帝时开筑,隋炀帝时拓宽改造。流经虎踞桥至溧阳码头段。明初时城壕与穿城而过的漕渠连通汇合,经大京口流入长江。

第三条是秦代开凿的穿城运河,又称漕渠,南朝宋文帝、孝武帝时疏浚。从南水关流经酒海街、下河头之间洼地、范公桥、寿邱山、乌风岭、嘉定桥、凤凰岭、高桥、太平桥,在北水关出城向西汇入长江,“贡赋征输,皆由此渠以达于江,而至于畿甸”,清代时漕渠改称关河。

古代称一种大型盛酒容器为酒海。最早见于《嘉定镇江志》卷十一:“宋故相秀国陈升之宅,在朱方门外范公桥之南。《苏氏谭训》载之甚详。今为后军寨,并酒海酒库。”

酒海街位于漕渠南汊口要冲,临漕渠(关河)建有官营“酒海酒库”,故名酒海街,为城内“六街三市”之一。宋以降,两岸酒肆林立,楼宇鳞次栉比;夹岸柳枝低垂,风吹婆娑拂波;银光涟漪阵阵,蛙鸣声声入耳;街巷作坊比肩而立,来往商贾络绎不绝;晴空笙歌达旦,夜晚星月交辉;河上画舫云集,漕运商船如梭,好一派“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繁盛景象。

名人荟萃留遗风

春秋至清代的名人住宅皆集中于酒海街沿岸风水宝地。

《嘉定镇江志》卷十一云:“《京口集》有升之营所居诗及沈括‘陈丞相宅避暑’诗。括《笔谈》云:秀公治第于润,极为宏壮……旧总所中酒库相对。运河东岸侧有秀公亭,后废。”说的就是北宋神宗丞相陈升之的“清溪花园”,后渐成酒库,形成日后的酒海街。

据《至顺镇江志》记载:“庆封宅,在城南一里,即今朱方门外。”就是说春秋吴国朱方权臣庆封的故宅在今酒海街附近。又据《嘉定镇江志》记载 :“故相魏国公苏颂宅在化龙坊,与陈升之宅相近,即南唐镇海节度使林仁肇故居也。”据推测化龙坊应在酒海街、范公桥以东北,宋两浙转运使刁约宅“藏春坞”原址。北宋徽宗丞相曾布宅“在千石墟之东,后为都统司双望酒库、道林寺”,今古通巷江科大附属小学位置。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祝应瑞罢官归京口,居石头巷“见山楼”,在此著《瘗鹤铭考》,画《观碑图》;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亦住见山楼。清道光年间诗人夏桢宅也在石头巷,其读书处称“十砚斋”。

镇江中医药文化历史久远,杏林门派众多,历代名医辈出,江南何氏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支。何氏始祖何公务辞官隐居京口城内今正东路酒海街附近。其后裔世代定居于何家巷,谱称京江何氏,清代巷内建有何氏宗祠。自南宋初年以来,何氏家族相继涌现过350多位医家,世代相承,绵延不断,至今已历30多世。

丹徒县学依山傍水,内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范公祠、文昌楼、宋宗忠简公祠、名官祠、乡贤祠、敬亭等建筑。明代大文豪冯梦龙曾在范公桥堍清风大街的丹徒县学任训导8年,在此期间创作完成了著名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以及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记》《智囊全集》等。

景色优美文化丰厚的酒海街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仅宋代林景熙、梅尧臣、释仲殊、沈括、苏轼,清代鲍皋等名人在此留下的诗作就有数十篇之多。

古桥古巷故事多

虎踞桥是江南运河入江口唯一现存的一座古桥,因位于虎踞门外得名,俗称老南门桥。明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苏兆民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为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桥长30米,宽10米,净跨12米,矢高8米。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公桥位于酒海街与原清风大街交叉口的漕渠之上,全长约45米,为石拱结构廊桥,系范仲淹任润州知州时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建造,原名“清风桥”。南宋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任镇江太守时重修,改称“范公桥”。“范桥流水”曾为“京江二十四景”之一,是镇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埋藏保护于正东路地下。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了当时宰相陈升之“三不得”的故事:“丞相陈秀公治第于润州,极为宏壮,池馆绵亘数百步。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陈升之,建州建阳人,字旸叔,宋代景祐进士,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镇江军节度使,封秀国公,后为右丞。晚年在酒海街清溪治第修园,本想在此安享晚年。哪知因病未能入住,叫人用轿子抬他到新屋登西楼一看而已。

民间传说发源地

酒海街是镇江著名土特产的发源地之一。南朝梁《舆地志》云:“京口出酒,名号‘京清’,黄者为‘百花’,黑者为‘墨露’”。当年,酒海街酒楼招牌上写道:“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清代京师人饮用的南酒,主要就是闻名遐迩的的京口百花酒。

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来到酒海街一家老夫妻开的酒店,品尝了白似水晶红如玛瑙的肴肉,越吃越香,赞不绝口。肴肉精肉酥嫩,肥肉去脂,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又称“水晶肴蹄”。三百多年来,镇江肴肉越做越美,声名远播。镇江文史专家、诗人王骧诗云:“风光无限在金焦,更爱京口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酒海街为“肴肉不当菜”的源头,已列入江苏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香醋摆不坏”的传说更具神话色彩。相传当年杜康全家来到镇江酒海街,这天儿子黑塔做完了活计,挑了两担龙窝水倒入酒槽,便兴致勃勃的搬起酒坛子一口气喝了好几斤米酒,醉醺醺的回马房睡觉。突然,耳边响起了一声震雷,一位白发老翁站在他的眼前说:“黑塔,你酿的调味琼浆二十一日酉时可以品尝。”后老翁不知去向,原来是仙翁指点。到了二十一日酉时,果然满屋飘香,就这样不仅做成了醋,而且也成就了“醋”这个字。

江绸是指清代乾隆年间镇江出产的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丝绸织品,闻名国内外,远销俄罗斯、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清代被列为“贡品”。酒海街附近的梳儿巷、棒棰营一带,当年都是江绸织机户的聚集地。因其价廉物美,坚韧耐用,深受上层人士和人民大众的喜爱。

百年变迁换新颜

清道光年间,由于运河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导致漕船通行困难,一度改为海运,漕运逐步式微。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运河漕运,三年后撤废漕运总督,漕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镇江城内的关河于1928年后逐段淤塞遭填,河上桥梁均被拆毁,至今古地名犹在。

1937年11月23日,日军派12架飞机狂轰滥炸镇江城。五条街、丁家巷、石头巷、酒海街、下河头等处大批民房被炸毁,到处断垣残壁,废墟连片。抗战胜利后,街巷内破损的民居逐步得以修复,家前屋后多有菜地、绿篱和茅缸。南马路一带成为旅镇难民定居点,称侉子街。

新中国成立后,范公桥南北早已湮没的关河逐段填平,老河道扩展为镇江师范专科学校、红旗建筑站、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处和军分区的住宅用地。东城根脚下的混凝土预制场和黄沙仓库地块,后来建了东门工人文化宫。

酒海街东侧的国营镇江电讯变压器厂(有线电厂)和针织厂,上世纪90年代老厂改制破产,遂在原址开发成朝阳门、酒海街两个住宅小区。古运河改造时,南水关地块建起了南马路小区。

跟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初酒海街、下河头、石头巷、庙巷一带实施大规模拆迁改造,一幢幢砖混住宅楼取代了过去破损矮小的零散旧民居。市第十一中学更名江科大附中后迁址学府路,原址让与南门小学(今江科大附小),新校舍整旧如新。

经过三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街巷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社区、全国绿色示范社区、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江苏省节水型示范社区、江苏省文明社区、省级创业型示范社区等荣誉。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